昨天的文章里,我提了一嘴“中国还有9亿人没坐过飞机”,有读者私信我说不敢想象。
可有时候,这个简单的问题,却能牵动最大的想象。
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人没坐过飞机?
过去这是一个糊涂账。我们经常在民航年报里听到旅客运输量,但那是“人次”,同一个人一年坐十次航班,也能算十次。真正有多少人上过飞机,长期没有答案。
直到2020年底,民航局首次披露:当时中国的航空人口大约是3.8亿人。所谓航空人口,就是“至少坐过一次飞机的人”。这是第一次,官方把这个概念明确提出。
几年过去,这个数字又有多大变化?
在2025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民航局披露:我国航空人口已经达到4.7亿人。换句话说,从2022年的3.8亿到如今的4.7亿,五年间大约新增了9000万航空人口。
如果以2024年末总人口14.08亿来算,还剩下大约9.3亿人,从未有过飞行经历。
为什么中国民航能有这样的跳跃?
首先是基础设施的铺开。
到2023年底,中国已有259座运输机场,到2024年这个数字增长到263,预计到“十四五”末能接近270。
新机场的意义,不只是建筑,而是把整片地区的人纳入“飞行版图”。
从西藏林芝到贵州荔波,从新疆阿克苏到四川稻城,每一个新通航的机场,背后都是当地人第一次可以“不靠转车、不靠大巴”,直接飞往全国。哪怕每天只有一班航班,它带来的改变也是翻天覆地的。
其次是票价门槛的降低。
低成本航司早已把机票做到几百块,让更多人第一次走进机场。全服务航司也在不断做促销,很多时候机票价格已经能和高铁二等座相比。
再加上签证便利、旅游热度提升、出境游恢复,这些都刺激了更多人尝试飞行。
还有消费心态的转变。
十几二十年前,坐飞机还是件值得在朋友圈炫耀的事。今天,很多人已经把它当成一种方便、省时的选择。
“飞行”从身份象征变成出行工具,这种心态的变化,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注脚。
它也意味着:航空市场已经完成了从“奢侈”到“普及”的转型,下一步要面对的,就是如何让更多没飞过的人也能享受到这种“普及”。
但摊开来看,差距依然惊人。
在东部沿海大城市,很多人一年飞好几次,甚至几十次。在中西部和偏远地区,离最近的机场要三四个小时车程,坐飞机依然是奢侈。
9亿没飞过的人,大部分集中在农村、低收入群体,以及年长人群。这就是今天中国民航的现实:一边是千万级枢纽机场人潮如织,一边是大片区域的“航空空白”。
更难以言说的是,即便航空人口和旅客人次都在增长,航司的日子依旧不好过。
2024年,中国民航全年旅客运输量7.3亿人次,创历史新高。2025年预计要冲击7.8亿人次。
但几大航的财报依旧不算亮眼,亏损的亏损,微利的微利。油价、汇率、飞机租赁和起降费,这些成本像一只无形的手,把利润不断压缩。
在整个航空产业链里,机场赚钱,油企赚钱,租赁商赚钱,唯独航司常常是最薄弱的一环。所以,“航空人口在涨”不等于“航司马上就赚钱”。
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高铁。
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高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截至2024年,全国高铁营业里程已经超过4.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七成以上。
它把一个又一个城市拉进了“四小时经济圈”,很多航线的竞争力,直接被高铁蚕食。
最典型的是京沪、京广、沪汉、成渝这样的黄金航线。过去是航司的必争之地,如今旅客早已习惯了“进站比进机场更省心”。高铁有自己的优势:票价相对稳定、行李限制宽松、准点率高、城市中心到中心。所以在短途出行,很多人压根不会考虑飞机。
这也解释了一个矛盾:一方面,航空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民航在很多中短途市场的份额却被高铁持续压缩。
未来中国民航要想拉动那9亿没飞过的人,就必须找准与高铁错位的空间。除了坐高铁够不着的远程航线,还要在出行体验上找到差异化的突破。这才是中国民航未来的竞争逻辑。
所以,9亿没飞过的人,意味着什么?
它是一块潜力巨大的市场。一旦交通便利、收入提高,他们迟早会成为“航空人口”的一部分。
它也是行业肩上的责任。航空公司不仅仅是企业,它们承载着让更多人走出去的使命,带着天然的公共属性。对于航司来说,这是压力;对于国家来说,这是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问题。
谁能打通偏远市场,谁能把票价门槛再往下压,谁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拓展更多航线,说不定谁就能赢得未来十年。
所以,当我们说“还有9亿人没坐过飞机”,这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统计数字。它既是增长的空间,也是行业的挑战。
飞行正在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越来越多人的日常。而那9亿人的期待,就是中国民航下一个阶段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