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商参阅
电车?还是油车?
不仅是摆在车主面前的艰难选择,更是拦在车企面前的“生死难题”。
拥抱未来还是保住现在?
全球豪车标杆保时捷终于还是做出了抉择——暂停纯电,押注内燃机“回血”。
是的,中年人最爱的豪车品牌保时捷也扛不住压力,对现实妥协了,惊现重大调整。
曾经,保时捷作为豪华跑车的标杆,向来都是高溢价、不愁卖的代表,全球每卖出6辆车,就有1辆卖给了中国女性,而且还要加价排队6个月才能拿到车。
如今,不仅“卖不动”“车价跳水”“裁员”这样惨淡的词汇“缠身”,甚至“反悔”转向。
为了“里子”,丢了“面子”,保时捷豪车“信仰崩塌”那一瞬,也是传统汽车巨头的集体“尴尬”。
百年大变局,汽车行业都在经历一场大调整。
而在这场变革大风浪中,豪车品牌无一不经历着“生死劫难”!
事实就是,发动机的轰鸣声,已经激发不起汽车玩家的荷尔蒙了,油车时代的“三大件”,正逐渐被电车驱动系统所取代。
是褪去奢华的外衣,与国产车贴身肉搏;还是保持现状,默默泯然于世?
这个“进退两难”的选择,让外资豪车们“痛苦不堪”。
01
押注内燃机“回血”,保时捷惊现重大转向。
保时捷近日发布声明称,将重新转向内燃机车型,包括混合动力车,同时暂停即将推出的电动车型。
面对持续的销量低迷和日益增长的盈利压力,豪车标杆保时捷也不得不对其产品计划进行重大反思,调整策略。
事实上,保时捷正经历自2022年IPO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这家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正面临股价持续走低、股票被移出DAX指数、中国市场表现疲软、美国市场受关税政策冲击、豪华电动车需求不及预期等不利局面。
多重压力下,保时捷“服输”了,电动车卖不动,技术进展缓慢,最终只好放弃了早先“全面电动化”的承诺,重新押注内燃机“回血”。
数年前,保时捷曾采取激进的电动化战略,原计划到2030年使得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80%。不过,面对财务困境与市场需求变化,保时捷逐渐改变了态度,从“纯电先行”回摆至“动力系统并行”。
保时捷核心的911车系将扩充更多内燃机车型,下一代卡宴也将保留内燃机版本。今年8月,保时捷还宣布,对高性能电池子公司Cellforce进行重组,放弃自研电池的生产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保时捷战略回撤根本原因是财务表现下滑:2025年上半年保时捷净利润同比暴跌66.6%,销售回报率骤降至5.5%。公司预计此次重组将带来约31亿欧元的特殊支出,并导致2025年销售回报率预期进一步下调至2%。
更重要的是,受此影响,保时捷母公司大众汽车集团也将面临51亿欧元(约合424.8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保时捷的转型是电动汽车革命中一个令人警醒的时刻:当一个以性能和卓越工程见长的品牌放弃其纯电动汽车的雄心壮志时,这清楚地表明,通往纯电动汽车的未来之路比预期的更加坎坷和漫长。
02
1899年,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创造了第一款名为Lohner-Porsche 的电动汽车,“保时捷”品牌氤氲而生。
不过后来由于销量不佳,保时捷一度面临破产。这时,大众伸出援手,提供了途锐作为蓝本,帮助保时捷推出了著名的卡宴。
卡宴的成功让保时捷逐渐恢复了元气,并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盈利之路。
后来,保时捷与大众爆发了“戏剧性”的股权纠葛,最终保时捷成为大众旗下100%控股子公司,而保时捷皮耶希家族直接和间接持有整个大众集团53.3%的投票权。
2022年,保时捷独立上市成功,最终实现了与大众集团的“双赢”。
不过,保时捷的成功与中国市场密切相关。自2015年起的8年里,中国一直是保时捷最大的单一市场。而8年时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加速下滑的巨大反差。
2022年,保时捷全球交付量为309884辆,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市场总交付量为93286辆,同比下滑2.5%,成为全球唯一下滑的市场。
2023年,中国继续成为保时捷全球范围内唯一下滑的市场,全年交付量为7.93万辆,同比下降15%。与此同时,此前由中国蝉联8年的保时捷最大单一市场由北美地区接棒。
2024年,保时捷净利润35.95亿欧元,同比下降30.3%;销售回报率14.1%,低于2023年的18%。
至于今年上半年,保时捷净利润7.18亿欧元,同比暴跌66.6%;销售回报率从去年同期的15.7%骤降至5.5%,几乎回到十年前水平。
也难怪,保时捷会有如此重大的战略调整了!
03
当然,保时捷决定继续通过内燃机车型“回血”,这也是欧美车企的普遍做法。
奔驰、沃尔沃、奥迪、福特等传统油车巨头迫于现实压力,在电动化路线上纷纷重大转向,撤回全面电动化目标,无奈都重新加大对混合动力及高效内燃机的投入。
宝马电动车销量增28.5%却难抵中国颓势,大众ID系列欧洲畅销但中国纯电腰斩,奔驰利润缩水43%,福特电动业务亏损收窄放缓,本田推迟加拿大电动车工厂。
确实,比起脸面,活着更重要。
情怀拯救不了销量,降价保量式的“饮鸩止渴”只会彻底把豪华信仰推下神坛。
如今,国内车企崛起,豪车市场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一辆豪华车,也不再只是选择一种交通工具,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身份认同。
在这方面,明显国产车更懂用户需求,不只是“冰箱彩电大沙发”,而是同等性能价位条件下的“附加享受”,国产更快、更舒适、更智能、更有性价比,谁又能拒绝呢?
“保时捷们”在全面电动化上的“反悔”,本质上是传统油车巨头在电动化浪潮中的“达尔文时刻”。
在电动化领域,欧洲车企以自身短板对比中国车企的长处,直面成本竞争,基本没有胜算。
欧洲电动化技术储备落后于中美,缺乏先进三电企业与优质车型,且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不足,难以支撑电动车发展。
电动智能化是大势所趋,车企电动化是未来必经之路,但是拼不过中国新能源车怎么办?那就扬长避短,于是不少外资车企巨头不惜“打脸”也要推迟全面电动化。
04
汽车市场从来不是一张安逸的“婴儿床”,有人哭自然就会有人笑。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690万辆,同比增长超40%;
前8个月,中国汽车产销创新高,首次双超2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近千万辆,渗透率超45%。
前不久,我国新能源汽车更是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完成了一重大里程碑!
目之所及,国产和外资车,正经历着处境颠倒的巨变;特别是在新能源车方面,演绎着一场冰与火之歌。
反观那些坐吃“油车红利”的传统油车巨头们,正在逐渐丢失赖以生存的“油车阵地”。
不得不感慨,产业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改变着这个时代。
近年来,丰田、大众、福特、现代、本田、奔驰、通用等传统车企巨头销量下滑、裁员关厂、转型缓慢的消息不绝于耳。
新能源大势面前,曾属于美系、日系、德系的光芒都开始“黯淡无光”起来。
美系在燃油车时代就已掉队,日系在电动化转型上无比挣扎,德系工业体系在汽车工业衰落带动下甚至都有着“崩塌”的风险。
也许,汽车工业靠内燃机专利“躺赚”百年的时代,真的要结束了!
当燃油车时代的“技术护城河”遭遇软件定义汽车(SDV)的降维打击,百年巨头又该如何避免沦为行业变革的“代价”呢?
大众、丰田、本田、Stellantis、BBA等世界知名汽车巨头正通过与中国车企合作加速电动化。
大家都知道,谁能在电动智能化赛道突围,将决定下一个黄金十年的车市格局!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汽车市场,将不再是“燃油车 vs 电动车”的简单对立,而是“技术、品牌、客户体验”的多重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