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搭车”蚊子:登革热是场怎样的传染病?
登革热可不是普通感冒,它是由登革病毒“导演”、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杀手”)“跑腿”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夏秋季蚊子活跃,正是它的高发期。就像李先生这样,只要去过东南亚、南美等登革热流行区,又有过被蚊子叮咬的经历,就成了输入性病例的“高危候选人”。这些携带病毒的蚊子就像 “移动注射器”,一旦叮咬健康人,病毒便会趁机钻进体内“安家落户”。
身体的“求救信号”:这些症状别当普通感冒
登革热的症状总爱“伪装”成感冒,但只要结合旅行史,就能从细节中识破它的真面目。李先生的反应,其实就是典型的预警。
高烧“顽固分子”——体温动不动就飙到39℃以上,退烧药在它面前常常“失灵”,一般会持续3到7天,像贴了热乎的“狗皮膏药”甩不掉。
全身“被打综合征”:头痛得要裂开,腿部、背部肌肉酸痛难忍,有的还会有关节痛、眼球后刺痛,不少患者形容“整个人像被卡车碾过一样疼”。
隐藏的“皮肤密码”:发病3到6天,躯干、四肢可能冒出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像撒了层小红点;少数人会出现牙龈出血、流鼻血等轻微出血症状,这也是身体在发出警告。
确诊后别慌!治疗有章法,但重症要警惕
不少人一听“传染病”就慌了神,但登革热并没有想象中可怕,关键是找对应对方法:
对症治疗是核心:目前还没有能直接“杀死”登革病毒的药物,治疗主要靠 “辅助支持”——退烧(记住别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补液防脱水、缓解疼痛,大多数轻症患者1到2周就能痊愈。
警惕“病情反转”的极期:少数人在发病4到8天会进入“危险阶段”—— 极期。尤其是年龄超过65岁、有多种基础病、肥胖或营养不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血浆渗漏(比如下肢水肿、血压下降)、脏器损伤。如果高烧一直不退、肚子疼得厉害、血小板下降,就得赶紧就医,这可能是重症的前兆。
登革热总体病死率不到 1%,但重症要是延误治疗,病死率可能飙升到 20%,可千万别掉以轻心。
防蚊是核心!假期出行必看防护指南
十一假期临近,不少人计划外出旅行,若要去登革热高风险地区,做好防蚊措施就是“保命符”:
切断蚊子“栖息地”:家里的积水盆、垃圾桶、花盆托盘都是蚊子产卵的“温床”,及时清理才能从源头减少蚊子。
做好“物理+化学”防护:蚊子活跃的7:00-10:00和16:00-19:00 尽量少出门;出门穿浅色长袖衣(选UPF>50+的防晒款更靠谱),涂含避蚊胺(DEET≥20%)或派卡瑞丁的驱蚊液;睡觉时挂好蚊帐,不给蚊子“下嘴”的机会。
返境后牢记“14天观察期”:从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登革热流行区回来,14天内如果出现发烧、头痛、肌肉酸痛,就诊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医生旅行史,帮医生快速锁定“真凶”。
登革热虽凶险,但只要做好防蚊、早发现、早治疗,就能轻松应对。假期出行开心玩耍的同时,可别忘了把“防蚊攻略”揣进兜里哦!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方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