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北方第二城!青岛与天津,差距缩至最小了


作者:余飞

01

差距缩至最小

青岛取代天津,成为北方第二城的路还有多长?

先来看两个城市的统计局公布的历史数据,都是调整之后的终核数据。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天津、青岛统计局

可以看到,2014年之前天津在不断甩开青岛。2014年是两座城市差距最大的一年,当年青岛与天津的差距是2628.54亿元。

2014年至2019年两座城市差距维持在2300亿至2500亿之间。

2019年之后,青岛逐渐缩小与天津的差距,到2023年,两座城市的差距缩小至1238.63亿元,相比于2014年,差距缩小了一半多。

不过,2024年差距略微扩大至1304.86亿元。

今年上半年,青岛GDP上升至8587.33亿元,同比增长5.3%。与天津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至119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天津、青岛统计局

这是青岛距离天津最近的一次。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天津、青岛统计局

今年上半年的增量,青岛比天津多了348.03亿元。

而按照过去几年两座城市下半年的增量来看,青岛全年与天津的差距,很大概率可能缩小至900亿以内。

2022上半年,青岛GDP增量比天津高187.14亿元,下半年比天津高149.42亿元,全年增量比天津高336.56亿元。

2023上半年,青岛GDP增量比天津高172.36亿元,下半年比天津高209.19亿元,全年比天津高381.55亿元。

2024年上半年,青岛的GDP增量比天津高105.96亿元,但下半年天津的增量比青岛高128.19亿元,导致全年GDP增量天津比青岛高66.23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天津、青岛统计局

02

天津与青岛排名都在下滑

天津与青岛,都曾是时代的弄潮儿,都以工业起家,都手握优质港口,从气质上来说,两座城市很像。

但过去二十多年,在北方人口、资源、财富、生产要素整体南迁影响,两座城市的地位都下滑了。

以天津来说,过去十年,天津的排名就下滑了7个位次。2016年天津的GDP位列全国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

过去十年间因为两度挤水分,排名先后被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超越,去年又被宁波超越,排名降至内地第12位。

经济观察报指出,2020年初,天津对2018年、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进行了修订,天津市GDP总量缩水了5446.72亿元。在5446.72亿元的缩减额度中,工业的缩水额度最大,达2774.51亿元。2019年,天津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947.18亿元,与修订前的数值相比,仅相当于2010年左右的水平。

2015年的大爆炸对天津的间接影响同样深远。2017年以来天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多落后全国同期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减弱,尤其2022年、2023年天津投资分别增-9.9%、-16.4%。

而这10年间,过于倚重于传统工业的天津也未能抓住互联网时代发展机遇,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正因为这个契机,青岛看到了超越天津的希望,所以关于青岛要超越天津的争议,甚嚣尘上。

不过,青岛的排名虽然在北方很稳固,但放在全国基本盘上,排名也在下滑。

由于宁波的不断进位,青岛过去十年下降了1个位次,位列全国第13。

原因同样是工业。

曾经的青岛,是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青岛抓住了历史机遇,创造过“上青天”的辉煌,培育出了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五朵金花”,工业一直都是青岛的靓丽名片,更撑起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与跃迁。

但过去十年,青岛脱实向虚过快。

数据显示,1978年青岛的第二产业(广义工业)占比高达52.5%,之后随着全国服务业兴起,第二产业有过适当下降。

但过去十年明显降速在加快。

2010年,青岛第二产业占比仍有46.4%,而2023年下降至33.4%。

图片

来源:青岛市统计局

脱实向虚过快,致使工业增加值与工业利润下滑,不仅影响了青岛过去十年的城市竞争力(GDP排名下滑),还削弱了未来城市竞争的底气。

从全球来看,适当缩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确有利于城市的产业升级,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如果过度追求第三产业,放弃第二产业,则是舍本逐末。

制造业是服务业基石,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否则第三产业便是空中楼阁。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确都是依靠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但是,他们不是不在乎制造业,只是将第二产业迁移到了成本更低的亚洲地区。他们国内负责创新、负责设计,最终的生产放在了其他国家。

这些国家仍拥有强大的工业技术与科技实力,他们不是不追求工业,而是转移了“制造环节”,与之匹配的内容仍在。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例,掌握着品牌、设计、标准、专利、营销等等,只是将整个手机产业链上的“制造环节”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而已。

它们依旧是制造业的霸主,从未放弃过制造业。

所以说,如果只看他们的产业占比数据,必然会被数据所误导。所以说,我们的城市,在追求第三产业的同时,必须始终紧握第二产业,才能步步为营。

同期的宁波,则深谙其理。

2010年,宁波第二产业占比55.4%,2023年占比仍有45.8%。

图片

来源:宁波统计局

2024年青岛第二产业占比34.2%,宁波占比43.4%,宁波属于占比合理下滑,广义工业在经济中占比仍接近一半。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宁波、青岛统计局

在这种背景下:

1,青岛、宁波之间的格局被打破。宁波在2017年顺利超越青岛,取代青岛在五大计划单列市第二城的席位。

2,青岛没有诞生出新的现象级企业。

公众号“秦朔朋友圈”概括,看看今天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排名靠前的很多是代表着产业时代潮流的“新物种”——京东、阿里、腾讯、苏宁、小米、京东方、顺丰、百度、拼多多等等,但青岛入围的却依旧是一些旧面孔——海尔、海信,都是上世纪90年代培育出来的“老金花”。

青岛与宁波,均以工业立市。

站在如今的视角下,对比宁波与青岛的工业与产业实力,青岛已经毫无招架之力了。

2024年工业增加值,青岛为4283.5亿元,同期的宁波高达7066.8亿元。

2024年宁波的规模以上工业营收高达26932.9亿元,位居全国第七。青岛2024数据未公布,2023年为13120.92亿元,只有宁波的一半。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宁波、青岛统计局

此外,按照工信部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宁波总产值超过千亿的产业数量高达7个。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宁波市统计局

青岛只有4个,而且没有一个超2000亿的产业。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青岛市统计局

这样的青岛,尽管目前在与天津的形势相比占优,但能否超越天津,仍是个未知数。

毕竟,青岛在升级产业,天津也没有停下脚步。

03

两座城市各有优势,乾坤未定

从表面数据来看,青岛超越天津在长周期内,可能性当然存在。

但天津的底蕴与优势,也决定了青岛想要超越,并不会一帆风顺。

从两座城市立市的基石,也即工业角度来看,天津仍占优势。

有数据为证:

第一,天津的工业增加值仍高于青岛不少。

数据显示,2024年天津工业增加值5738.71亿元,青岛同期为4283.5亿元。

第二,天津的工业营收是青岛的近两倍。

两座城市均未公布2024年的数据,只能透过两座城市各自公布的2024年统计年鉴查看到2023年的数据。

2023年天津规模以上工业营收24354.75亿元,位居全国前十。同期的青岛,该数据为13120.93亿元。

第三,制造业千亿产业数量天津比青岛多。

按照工信部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青岛拥有4个营业收入过千亿的产业,不过没有一个超2000亿的产业。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青岛市统计局

同期的天津,拥有8个营收过千亿的产业,且有两个逼近3000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天津市统计局

除了工业优势外,财政收入、资金总量、人口、个税等,也占据优势。

比如资金总量,天津去年为47358.43亿元,青岛则为28669.5亿元,天津高出了1.87万亿元。

比如财政收入,天津去年的一般预算内收入为2133.68亿元,青岛为1339.3亿元。

此外,如果算上中央财政转移、上级补助、上年结余、调入资金、债务收入等总的财政收入,天津的财政总收入比青岛高出1852.83亿元。

青岛市财政局披露,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39.26亿元,增长0.1%。当年收入加上中央、省补助收入360.09亿元,一般债券收入156.41亿元,上年结转资金136.14亿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78.5亿元,调入资金等68.1亿元,收入总计2338.5亿元。

天津财政局披露,去年中央转移支付883.62亿元,上年结余274.22亿元,调入资金276.37亿元,一般债券收入622.92亿元,收入总计4191.33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天津、青岛统计局及税务局

说完天津的优势,再看青岛的优势。

青岛的优势,从上表数据来看,强在消费实力、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场主体数量、出口规模等。

其实,青岛与天津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更广阔的腹地。

作为直辖市的天津,虽然级别更高,但由于脱离了河北,没了腹地,这是天津过去二十年抵挡不了武汉、成都、杭州等省会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河北人感叹,要是天津还是河北的省会,河北不至于这么尴尬,天津或许也不会滑落得这么快。

青岛虽然不是山东的省会,但作为山东经济第一城和计划单列市,青岛拥有自己的小兄弟,拥有天津艳羡的腹地。

2023年,青岛都市圈获批,成为全国第14个被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

青岛都市圈包括青岛市全域,潍坊市(诸城市、高密市),日照市(东港区),烟台市(莱阳市、莱州市、海阳市),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来源:各官方网站与公开报道

都市圈、城市群的本质,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其意图一方面壮大中心城市的能量场,另一方面,通过轨道上的都市圈、城市群,加快圈内、群内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流通,提升经济效益,助力圈内弱小城市的发展。

这对于青岛来说,利好很大。也是青岛与天津对比中的重要筹码。

除了以上这些明面上的数据外,两座城市在新兴产业上也在较劲。

由于两座城市过去二十年在脱实向虚路上走的过快,过去几年各自都有觉悟。

两座城市均表示,要开启寻根之旅,重塑自身的工业,要让制造业占比回升。同时,要大力布局新兴产业。

2021年以来,天津着力构建“1+3+4”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巩固提升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四大新兴产业,多个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青岛则强力押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以及人工智能产业等。

天津披露,2024年,新产业发展彰显活力,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4.3个百分点,占比为14.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工业机器人、服务器、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3.0%、25.6%和32.7%。新投资潜力持续释放,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1%,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1.6%。

青岛披露,2024年,新动能厚积成势。以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发展态势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占比为53.0%,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

综上来看,两座城市各有优势,天津能否成功守擂,青岛能否超越天津,关键看两座城市在新兴产业上的收获。

谁改变更快、更好,谁就能赢。

04

青岛需要注意身后的无锡

青岛在追赶天津的同时,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不被第二地级市无锡超越,毕竟无锡与青岛已经缠斗多年。

从历史数据来看,两座城市都曾交替领先过,而且谁也没有彻底甩开谁。

2020年青岛再次反超无锡,并将差距拉大至2024年的456.17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无锡、青岛统计局

不过这点差距,对于都是1.6万亿级别的两座城市来说,并不难逾越。

最关键的是,从产业角度来看,无锡领先青岛一大截,

产业方面,无锡工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765.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营收24096.93亿元,在江苏仅次于苏州。

上面已经说到,青岛2023年的规上工业营收只有13120.93亿元,差了无锡近1.1万亿。

此外,按照工信部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无锡总产值超过千亿的产业数量高达9个。

图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无锡市统计局

这一规模,甚至比天津更强。目前青岛只有4个千亿产业,且没有一个在2000亿之上。

除此之外,无锡还牢牢抓住了前沿产业,集成电路。

2024年,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上产值超250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二。其中,芯片设计产值达418亿元,居全国第四;晶圆制造产值达593.45亿元,居全国第三;封装测试产值达652.51亿元,居全国第一。

前有天津要追,后有无锡要防,压力都给到了青岛。



Source lin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