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发转移”到“病灶无活性”——河北一洲肿瘤医院多学科联合精准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


“我以为自己撑不过那一年。”这是一位50岁女性肺癌患者在2025年8月复查PET-CT后的感慨。影像显示,她的肝转移瘤代谢活性完全消失,脑部、肺部病灶稳定无进展。

自2019年确诊肺癌以来,她历经六年,先后面对脑转移、肾上腺转移、肝转移的多重挑战,却依然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支撑她一路走来的,是河北一洲肿瘤医院以质子治疗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

多系统转移的挑战:联合治疗延缓病情进展

2019年4月,患者被确诊为肺癌。在外院接受系统化疗和靶向治疗后,肺部原发灶得到一定控制。然而一年后,病情出现新变化——2020年4月的核磁共振显示脑部出现转移。

患者随即来到河北一洲肿瘤医院。经影像、放疗及肿瘤内科多学科联合评估,决定实施伽马刀治疗。治疗过程中,医生依据精准定位系统,对病灶实施立体定向放射照射,在不损伤周围脑组织的情况下高效灭活肿瘤细胞。治疗顺利完成,复查PET-CT显示脑转移灶已无活性。

2020年底至2021年间,患者复查影像显示左肺上叶病灶持续存在,伴有纵隔、颈部淋巴结及双肾上腺异常,病情进入复杂多发转移阶段。河北一洲肿瘤医院的多学科会诊(MDT)机制在此发挥关键作用。影像中心实时提供病灶变化评估,放疗科与肿瘤内科共同判断药物敏感性,确保治疗方案动态优化。

在超声医学科郭学敏主任的主导下,综合方案被制定:“在精准放射治疗基础上,继续进行化疗和靶向药物干预。通过周期性复查和动态调整治疗计划,病灶得以稳定控制。”

2023年9月,患者CT复查显示脑转移瘤再次进展。鉴于既往放疗的累积剂量及照射区域限制,放疗团队结合前期剂量分布图,重新规划靶区,精确控制剂量,使治疗既保证疗效,又保护正常脑组织。

治疗再次顺利完成,患者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生活状态逐步恢复。一次次的转移,对病人和医生都是煎熬的考验。患者回忆道:“多少次我都以为不行了,没想到又控制住了。”

病情再现:肝转移的确认与介入突破

2024年6月,患者复查PET-CT提示肝脏出现高代谢病灶,疑似转移。放疗科张艳华主任第一时间联系超声医学科郭学敏主任,共同评估下一步方案。

郭学敏主任自2016年起担任超声医学科主任,累计完成超声介入诊疗7000余例,擅长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及微波消融治疗。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为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病理明确为肝转移瘤。

“考虑到病灶靠近第二肝门、位置深且手术风险高,多学科团队经充分讨论后决定实施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在实时超声监测下,直径1.2毫米的消融针精准送入病灶,针尖高温使肿瘤细胞局部气化坏死。术后即刻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区无增强信号,提示病变已无活性。

2025年8月,患者再次复查PET-CT显示,与2024年6月相比,原肝转移灶代谢信号完全消失,病灶彻底失活。从确诊肺癌至今,历经多次转移与治疗,这位患者依然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

从放射治疗、靶向药物到超声消融,每一次方案调整都基于多学科评估与动态监测。质子治疗中心、放疗科、肿瘤内科及超声介入科之间无缝衔接,构建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个体化、可追踪”治疗体系。在这一模式下,患者不仅获得长期生存,更实现了生活质量的保持。如需了解更多治疗方案或预约门诊,可拨打河北一洲肿瘤医院400-6090-111,专业团队将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咨询和服务。

这位从2019年走到2025年的患者,是无数抗癌者的缩影。她的故事不仅记录了与疾病的漫长对抗,更见证了现代医学技术融合带来的希望——当精准放疗与微创消融、系统治疗交汇,癌症不再只是终点,而可能成为可控制的慢性病。

河北一洲肿瘤医院将持续深化质子治疗与多学科诊疗的融合,推动精准放疗、免疫治疗及消融技术协同应用,构建完善的肿瘤全程管理体系,让更多癌症患者从中获益。

文章来源:环球健康网



Source lin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