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回应“小字”争议,全网破大防了


2025年初冬的北京城郊,小米YU7完成了一场改写行业认知的耐力挑战。

10月24日,汽车之家公布专项冬季测试数据,将小米YU7与特斯拉ModelY、理想i6两款热门车型置于北京五环及周边混合路况中展开实测,当日气温在3-13℃之间。

在这场以”真实场景还原”为核心的测试中,小米YU7展现出极强的续航韧性:测试全程采用不限制动力输出的节能模式,空调设定23℃自动风量,车内载有3名成年乘客,完全模拟家庭出行状态。

▲图源:汽车之家

最终,官方标称CLTC续航835公里的YU7版本,实测行驶里程达到687公里,续航达成率高达83.6%,远超行业60%的平均达标线。

对比来看,特斯拉ModelY实测续航469.8公里,达成率81.9%;理想i6达成率82%,均略逊于YU7,其中YU7的实测里程比特斯拉ModelY多出200余公里,差距在低温环境下尤为显著。

补能效率同样成为YU7的加分项。测试中采用汽车之家认证的第三方快充桩补能,两次充电即可支撑全程测试需求,且总耗时控制在70分钟内。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测试路线包含20%山路路段,复杂路况下YU7的电耗波动始终稳定,进一步打破了”电动车冬季不耐跑”的刻板印象,印证了其在多元场景中的适应能力。

测试结果公布后,网友的质疑集中在两点:测试条件是否“特殊定制”?成绩背后是否藏着“小字陷阱”?

汽车之家首先公开测试日志回应:10℃至32℃本就是电动车续航最优区间,覆盖中国多数地区气候特征,测试路线、时速均模拟真实长途场景,全程有第三方机构录像存证。

对于“小字标注”争议,雷军在社交平台用八个doge表情搭配文字幽默回应。

此前因“2200MPa小米超强钢”被小字标注“项目名称”引发讨论时,雷军主导的小米汽车团队曾发布专项“答网友问”,明确指出小字标注是“行业通行做法”。

就在YU7夺冠的同时,小米第三款车型YU9的谍照在新疆曝光。

从谍照与测试信息推测,YU9定位全尺寸增程式SUV,车长超5.2米,轴距或达3.1米,提供6/7座布局,第三排放倒后可形成2.2米纯平空间,直指家庭用户核心需求。

▲图源:微博

动力上首次采用增程式方案,80度电池组支撑超400公里纯电续航,综合续航预计突破1500公里。

智能化方面,量产版大概率标配激光雷达,延续SU7的智能驾驶路线,同时可能搭载升级后的“天际屏”与生态互联系统。高原测试重点验证低气压环境下的动力输出、热管理稳定性,暗示其将主打长途自驾场景。

可以说,若SU7是技术试水、YU7是市场筑基,那么YU9显然是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尖刀”。

值得注意的是,10月底,雷军官宣“跨年购置税补贴计划”,全系车型覆盖、主动承担延迟交付风险的规模,在行业内实属罕见。

▲图源:微博

这一动作的推出,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的重大调整直接相关。

根据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公告,自2014年9月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即将进入新阶段:2026年1月1日起,购置税将从“全额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

而小米的补贴方案明确,2025年11月30日前完成锁单的用户,若因生产或运输原因延期至2026年交付,差额将由品牌全额承担,最高补贴15000元,覆盖SU7、YU7全系车型。

政策变动恰逢小米面临严重的交付压力:SU7提车周期需2个月以上,YU7部分版本等车时长超45周,若不推出兜底政策,消费者可能因税费顾虑暂缓下单。

如今再看小米汽车的版图,SU7是技术尖刀,YU7是市场基石,YU9则是品牌向上的跳板,三者共同构成了覆盖20万-40万元主流市场的“黄金三角”。

小米正以“全场景、全价位、全技术”的姿态,重新定义新能源头部玩家的标准。

它早已不是新能源玩家的后来者。

参考消息:

快科技:《小米YU7冬季续航达成率83.6%超越特斯拉ModelY 》



Source lin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