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宝奇瑞闷声发大财,潮汕兄妹低调赚150亿,干出4041亿市值


作者 | 曾有为

来源 | 品牌观察官

现实版爽文女主出现了!从富士康厂妹逆袭成港交所上市公司掌门人王来春这剧本比《甄嬛传》还带感!

21年前,王来春在深圳富士康的生产线上开启职业生涯。简陋的集体宿舍与因水质问题泛红的米饭,构成了她职业起步的日常。

如今,她执掌的立讯精密市值4041亿元,正准备赴港上市,缔造”A+H”资本双平台。

图源:股市通

在提交招股书的那一刻,王来春的心境或许依然与当年在流水线上的那份坚韧相连。

这个从农妇到企业巨头的逆袭故事,藏着中国制造最残酷的生存哲学,也预示着一条充满风险的转型之路。

䲟鱼与巨鲸

一个女工的千亿传奇

1988年的深圳西乡,富士康在大陆的首家工厂初建时,所在地尚处开发早期,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稳定的水电供应在当时都是一种奢求。频繁停水停电是常态,女工们就睡在拥挤不堪的通铺上。

21岁的王来春就是这第一批工人中的一个。初中学历,黝黑肤色,浓重汕头口音——她是流水线上最不起眼的存在。

王来春

当同期进来的100个女孩走了70个时,王来春毅然选择了留下。下班后,别人都回宿舍休息,她却继续留在车间。领导表扬她,她怕被同事孤立,就等大家睡着后,偷偷起床回到工厂。

这种近乎偏执的勤奋,让她在富士康的十年里从没请过一天假,一路从线长升至课长——那是当时大陆员工在富士康能达到的最高职位。

据亲历者回忆,郭台铭当年从王来春身上看到了难得的创业者潜质。这份赏识让他在1999年面对她的请辞时,非但没有阻拦,反而果断表态:“创业缺钱,我来借;没有订单,我来给。”这句承诺成为关键转折,为王来春的创业之路铺平了道路。

图源:网络

就这样,王来春兄妹押上全部身家,将香港立讯精密纳入麾下重操旧业做起连接线与电视外壳。从此,一条“䲟鱼”附上了富士康这只“巨鲸”。

帝国崛起

“抄作业”与“抢饭碗”的狂飙

创业初期的立讯精密,奉行着简单而有效的生存法则——富士康做什么,它就做什么;富士康在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而这段微妙的关系在2009年因一笔投资而明朗——郭台铭的亲弟弟郭台强豪掷4000万元,一举成为立讯精密第三大股东,将两家的联结从业务层面升级至资本层面。

图源:网络

但这种依附关系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裂痕。富士康突然告知,因经济环境恶化,未来可能没有太多订单可以分给立讯精密 了。

“断奶”危机让王来春意识到,总做别人的备选,终有一天会被卡脖子。她开始复制富士康的另一个成功秘诀——技术研发+精准并购。

先是all in研发,把连接线、连接器打造成王牌产品;随后收购江西博硕,打通产业链上游;最后凭借技术优势,快速切入马达、无线充电、天线、声学等赛道,扩张力十足。

图源:网络

2016年成为立讯精密发展的分水岭。通过对苏州美特的收购,公司成功打入苹果声学器件供应链,一举拿下AirPods代工资格。这次精准卡位,为立讯精密带来了改变命运的订单。

面对AirPods代工订单,立讯精密直面行业难题。当传统代工厂受限于工艺瓶颈时,其通过创新自动化方案攻克内部连接技术难关,将产品良率提升至近乎完美,最终赢得苹果认可。

图源:微博

到2017年底,立讯精密 的AirPods生产线从11条拓展到15条。

2017年12月,苹果CEO库克在参观立讯精密工厂后,对其生产技术给予高度评价,特别称赞了AirPods制造过程中体现的卓越工艺与精细化管理。

图源:立讯精密官网

从数据线起步,立讯精密 用六年时间逐步切入无线充电模组和Apple Watch组件领域,稳步扩大在苹果供应链中的份额。

到2019年,立讯精密获得AirPods Pro 100%的代工订单,同年营收飙升至623亿元

图源:立讯精密 2019年财报

2015上半年营收1245.03亿元,较比去年同期增长20.18%,归母净利润66.44亿元,同比增长23.13%。截至2025年10月17日收盘立讯精密 市值高达4041亿。然而,登顶之后的风景,并非一片坦途。

IPO疑云?

4000亿市值下的增长焦虑

在这场看似完美的逆袭背后,潜藏着立讯精密 难以言说的深层焦虑。当我们拨开市值的迷雾,就会发现这家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立讯精密2024年营收达2687.95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整体毛利率已从2018年的21.05%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10.41%,利润空间明显收窄。

图源: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

据IDC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3.2%, 行业寒冬持续蔓延,消费电子市场难见回暖迹象。

立讯精密 与苹果构建的深度合作关系,在当今市场环境下正显现其脆弱性。这种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所带来的风险,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图源:财联社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立讯精密正积极推进去“苹果化”战略转型。此次启动赴港上市进程,标志着企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据招股文件披露,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三个方向:开拓海外市场、加强技术研发投入以及优化全球生产布局。

这三步棋,看似是主动进攻,实则每一步都踩在了当下最紧迫的挑战上。

第一步,是被迫的“出海”。 随着苹果公司将其制造产能逐步向印度和东南亚布局,立讯精密 也在加速全球化落地。

通过建设越南、墨西哥等海外生产基地,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提升在国际市场的服务能力。

第二步,是寻找“新饭碗”。 消费电子行业红利进入消退期,已是公认的事实。立讯精密 为未来找到新的增长引擎,重金投入汽车、通信等新业务,无疑是一场需要持续输血的豪赌。

第三步,则直接碰上了“钱”的难题。 全球化这步棋将战线拉得越长,银子也烧得越快。2025年第一季度,立讯精密经营性现金流 – 66.92亿元,同比下滑692.45%,资金压力瞬间亮起红灯。

图源:2025年一季度报告

此外,眼看宁德时代、蓝思科技等企业轮番敲钟,立讯精密 必须在这场资本内卷中抢占先机,为下一步转型备足资金。

豪赌未来

撕掉标签的生死一战

面对重重挑战,王来春没有退缩,而是展现了比创业初期更为果决的胆识,将公司的未来押在了两场不容有失的“豪赌”上。

第一场赌局是重仓奇瑞,杀入汽车赛道。

当业界对奇瑞观望之际,立讯精密以百亿资金打开新局面。2022年以8.41元/股的价格收购奇瑞系股权,看似抄底,实则为自身汽车零部件业务铺设出海通道。

随后三年,对奇瑞销售额实现3172万元到5.13亿元的跨越。

图源:第一财经

为打通战略执行的关键环节,王来春携立讯精密汽车业务负责人李晶同步进入奇瑞决策层。这步棋实现了双方管理团队的深度融合,为战略协同提供了组织保障。

其次是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立讯精密需要应对产业链重构风险。

立讯精密的制造网络已遍布中国、越南等多个国家,构建起真正的全球化供应链。2024年,其海外市场贡献了87.6%的营收,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图源:央广网

2024年,立讯精密以41亿元将德国百年企业莱尼集团50.1%股权收入囊中。此举不仅补强了其在汽车线束领域的技术实力,更是在欧洲市场完成了一次关键的战略卡位。

然而,这些布局着眼长远,但短期内会严重侵蚀利润。有分析师表示,“汽车行业周期长、门槛高,立讯精密 能否复制消费电子的成功,仍是未知数。”

终局之战

中国制造的“立讯精密 范式”

立讯精密的崛起,代表了一种典型的中国制造模式——从”模仿创新”到”整合创新”,通过极致效率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在全球化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这种模式有其天然局限。一位产业专家分析:”立讯精密始终未能突破’代工’的本质,它是在为更强大的品牌’赋能’,而非创造自己的品牌。外表看它是一家科技公司,本质上仍然是一家效率至上的制造企业。”

图源:立讯精密官网

如今,立讯精密的对手已不再是富士康,而是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迭代和自身模式的极限。它走在一条从”规模之王”转向”科技之巅”的独木桥上。

王来春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她为立讯精密规划的未来三到五年目标是构建“制造+科技”双轮驱动的全球化产业生态。赴港上市,正是这一战略的关键支点。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指出:“上市为奇瑞提供了新能源转型与全球化布局的资金支持,同时提升了品牌形象与治理水平。”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立讯精密。在港股这个国际舞台上,他需要向全球投资者证明,自己不仅是一家“苹果代工厂”,更是一家有技术、有远见的科技制造企业。

图源:立讯精密官网

写在最后

王来春的个人逆袭,是中国制造业黄金三十年的缩影;而她今天面临的挑战,也正是“中国制造”集体转型的阵痛。

站在港交所的申报台前,王来春所领导的立讯精密正迈出关键一步,但立讯精密的港股IPO,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更大、更艰难战役的开始。它的成败,将为一个时代写下注脚。

从流水线到资本线,王来春用四十年谱写的逆袭传奇,正迎来它最惊心动魄的章节。这一次,她此刻递向港交所的,不仅是一份招股书,更是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份宣示。



Source lin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