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多久没好好逛过商场了。
我说的不是那种直奔餐厅吃完饭就走,或者去电影院看个电影就回家的“伪逛街”,而是真正在一家家店里试衣服、挑东西,提着一堆购物袋心满意足回家的那种。
如果你仔细回想,可能会发现这个转变已经持续了好一阵子。与此同时,你身边的商场似乎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有的越来越冷清,店员比顾客还多;有的关门大吉,换成别的招牌;还有的虽然还在,但已经不是你记忆中的样子。
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觉。
商场,这个我们曾经周末最爱去的地方,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
1
就在最近,开了31年的北京百盛复兴门店宣布年底关门。
这家1994年开业的老牌商场,是百盛集团在内地的首家门店,如今因为持续亏损撑不下去了,宁愿支付1170多万元罚款也要提前终止租赁。
在上海,陪伴了当地人30年的太平洋百货徐汇店、梅龙镇伊势丹百货相继关闭。曾经人气旺盛的商场,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楼层和回忆。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几个特例,那么数据会告诉你更全面的真相:
2025年上半年,全国至少有1.71万家实体门店关闭。商超关了至少720家,百货关了17家,餐饮关了近万家,其中茶饮和咖啡成为“重灾区”,关了6673家。
最新的数据统计,全国重点城市购物中心空置率涨到了14.2%,而业内公认能活下去的警戒线是6%,业态有多不健康,一目了然。
就连那些曾经高不可攀的高端商场也未能幸免。北京SKP,这个曾经超越伦敦哈罗德百货的“全球店王”,在2024年销量下降了17%。
更让人意外的是,一线城市的商场倒闭得更快。
按理说,一线城市消费力最强,为什么商场反而撑不住?
2024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了3.1%,北京下降了2.7%,是全国少数出现负增长的城市。深圳和广州虽然没跌,但增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我们为什么不再爱逛商场了?
说起来可能有些残酷,但商场被冷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已经跟不上我们的生活方式了。
首先,商场里的东西实在太贵了。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商场试穿一条标价一千多的衣服,手感、版型都不错,但掏出手机一搜,同款面料、一样版型的裙子,网上只卖一二百。那些挂着“轻奢”标签的陌生牌子,摸起来手感很一般,却敢卖三四千,美其名曰“设计师价”。
大家不是不愿意花钱,2025年Q1,全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5.4%,用来说明大家不是不花钱,而是花钱买服务、买体验了。但并不愿意为不透明的溢价买单,更不想为商场的豪华装修和高额租金买单。
其次,商场长得都一个样,太无聊了。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不管走进哪个商场,看到的都是那几个快时尚品牌、那几家连锁餐厅、那个牌子的奶茶店。
当我们觉得“逛哪家都一个样”时,商场的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周末就那么两天,我们何必要把时间花在毫无新意的地方?
再者,我们的购物方式已经完全改变了。
现在的购物可以这么完成:晚上躺在沙发上刷着直播,看到喜欢的衣服直接下单;突然想做饭却少个食材,半小时内就能送到家;需要送礼,打开手机挑选,直接寄到朋友那里。
2024年全国网络零售额达到15.5万亿元,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一件500元的衬衫,在实体店仅租金成本就高达75元,而电商的流量成本可能只占售价的5%-8%。这种成本差异,最终都体现在了我们付的钱上。
更不用说那种在商场里只看不买、拍照上网找同款的尴尬,很多人都经历过。
商场过剩也已经到了离谱的程度。
截至2024年,全国3万方以上已开业零售商业项目,超过6700个。2025年上半年,全国又新开了超过120个。
而且国内城市比如上海,每8万人就拥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而东京平均每20万人以上才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全球范围内,上海人均商业面积是东京的3倍,仅次于迪拜。
房地产的拖累也不容忽视。
在过去房地产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商业地产曾是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和提升区域价值的重要筹码。
许多开发商为了顺利获得住宅或综合用地,常被要求配建大型商业综合体。这种开发逻辑一度催生了大量商场,但并未完全考虑未来的实际消费需求。故事讲好了,期房卖出去了,任务就完成了。
现在房地产遇冷,万达一口气卖掉48座万达广场,万科出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和南翔印象城的股权,世茂、华侨城等也在抛售商业资产。深圳皇庭广场出租率高达95%,却因一笔2016年的抵押贷款逾期,被以30.53亿元抵债,估值缩水近半。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的钱更紧张了,也更知道该怎么花了。
近几年,互联网大厂裁员、金融行业减薪、外企撤离,大多数人的钱包都不如从前宽裕。一线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负增长,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每个月的房贷、车贷、孩子教育费用扣完后,留给我们弹性支出的钱已经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会更谨慎地选择把钱花在哪里、怎么花。
3
不是所有商场都在苦苦挣扎。
河南许昌的胖东来,这家被称作“零售业神话”的商场,提供免费验光、衣物烫平、宠物寄存等60多项免费服务。人们来这里不只是为了购物,更是为了体验那种被尊重、被照顾的感觉。它的日均客流量超5万,客单价高达320元,是周边商场的2.5倍。
山姆会员店则锁定了中产家庭。虽然今年因选品问题屡陷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山姆通过高性价比的自有品牌商品和强大的采购能力,它将价格降低30%。2024年,山姆会员店的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会员续费率高达60%。这说明,消费者仍然愿意为真正的“质价比”买单。
而那些依然火爆的商场,如成都太古里、北京朝阳合生汇,都在做同一件事:把商场变成一个值得专门前去的目的地。 它们举办艺术展览、打造二次元主题街区、引进独一无二的首店。北京朝阳合生汇的二次元活动,国庆7天吸引85万人次,销售额近2亿元。
这说明,不是人们不爱逛商场了,而是不爱逛那些流水化、无聊、昂贵的水泥盒子。
4
商场会消失吗?未来的商场应该是什么样子?
商场不会完全消失,但它必须改变。
未来的商场,可能会变得更像我们愿意专门前去的地方:有的是亲子乐园,整个商场都是为孩子和家庭设计的;有的是潮流圣地,聚集了最新最酷的品牌和活动;有的是社区中心,成为附近居民日常休闲的首选。
它们会更加注重体验而不仅仅是销售。你可能会为了一个有趣的展览而去商场,顺便买点东西;或者为了参加一个手作工坊而去,然后在商场里吃饭。
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商场需要更加真诚透明。虚高的价格、模糊的品牌来源、千篇一律的店铺——这些曾经让商场赚钱的模式,现在正让它们失去顾客。
说到底,这场商场的生存危机,其实是一场商业价值的回归。
我们不是不爱消费了,而是更懂得如何消费;我们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希望钱花得值得;我们不是完全转向线上,而是对线下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
商场建得再多再豪华,如果忘记了人们为什么要来这里,那终究会被抛弃。
商业的世界就是这样残酷而公平——不管你曾经多么辉煌,只要跟不上消费者的脚步,就注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