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美国司法部纽约南区法院的起诉书与美英两国的联合制裁,将柬埔寨太子控股集团创始人陈志推向了全球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位持有英国与柬埔寨双重国籍的商人被指控为亚洲最大跨国犯罪组织的核心,涉嫌操控诈骗园区实施强迫劳动、人口贩运,通过“杀猪盘”式加密货币骗局席卷全球数十亿美元,其关联的146个实体和个人资产被冻结,包括创纪录的127271枚比特币(价值约150亿美元)。
如今陈志已沦为国际逃犯,确切下落成谜。
而他间接控股的两家香港上市公司 —— 致浩达控股与坤集团,正成为这场跨国犯罪风暴的 “余震区”。
01“柬埔寨诈骗头子”控制的公司
作为陈志间接持股54.79%的上市公司,致浩达控股在2024年的财务数据早已没了往日风光。
2024年,公司全年收益从2023年的1.346亿港元直接“跳水”,暴跌40.2%至8050万港元。
这波下滑“罪魁祸首”,正是公司的核心支柱 —— 建筑及工程服务。公告称:“重点斜坡工程项目已交付,新承接项目尚处初期未能贡献收益。”
虽说物业相关服务还算给力,实现了6.7%的小幅增长,从840万港元涨到900万港元,但面对大幅缩水的营收,根本起不了作用。
不过致浩达控股也不是毫无动作,2023年第四季度新上线的奢侈品销售业务,2024年交出了一份不算亮眼但也算有存在感的成绩单:贡献1040万港元收益,还有200万港元毛利。
更受关注的是管理层变动。2025年7月16日,距离美英联合行动还不到三个月,陈志突然 “撂挑子”,辞去致浩达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等所有职务,许世光、骆嘉健与叶慧贞接棒,扛起了公司管理的担子。
再看陈志资本版图里的另一家公司 —— 间接持股55%的坤集团,呈现“增收不增利”的态势。
这家有着30年历史的新加坡机电工程承包商,截至 2025年6月30日止年度,收益同比增长11.7%,从6950万新加坡元涨到7770万新加坡元,表面看势头不错。
但光鲜数据背后,藏着致命隐患。同期毛利不仅没涨,反而跌了12.6%,从590万新加坡元跌至510万新加坡元,毛利率也从8.5%滑落至6.6%。深究原因,是“服务成本飙升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
盈利状况恶化,直接导致亏损“越滚越大”。2025年度税后净亏损达210万新加坡元,和上年的9000新加坡元相比,足足激增了232倍,这个反差堪称“惊人”。
随着太子集团被美国司法部列入制裁名单,有网友在股吧平台留言,称两家公司为“诈骗头子控制的公司”。
02 两家公司齐发公告回应制裁:均称业务不受重大影响
面对跨境制裁冲击,两家公司于制裁落地后迅速发布公告回应。
10月15日,坤集团率先披露,从美国财政部新闻稿获悉控股股东陈志及公司本身已被美方实施制裁,同时确认陈志已被英国外交、联邦及发展事务部列入制裁名单且资产遭冻结。
坤集团强调核心业务集中于新加坡,既未在美英开展业务,也未在两国持有资产,且公司及下属机构、管理层均未参与涉嫌制裁的相关活动,据此初步判断制裁不会对营运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致浩达控股也于当天发布公告,作出了类似回应。
致浩达控股指出,集团所有重要资产和业务营运均位于香港,且大部分客户与供应商并不在美国。
和坤集团措辞一致,致浩达同样强调,公司、附属公司及相关管理层均未参与涉制裁的涉嫌活动。
更关键的是,公告明确提到“陈志已不再是集团员工,在集团内也无任何职务”。
基于这些,致浩达同样给出“初步预期制裁不会对业务营运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公司本身规模体量并不大。受事件冲击,两家股价已连续多日同步下挫。10月17日,致浩达控股当日下跌5.17%,市值约9240万港元;坤集团跌幅更深,达9.19%,市值为1.68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