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金圈为年度排名争得面红耳赤时,一位业绩惨淡的基金经理选择了“败逃”。
10月13日,罗欣药业(002793)一纸公告,宣布聘任姜英为公司董事会秘书。这位拿到北京大学本科双学位、北京大学管理学硕士及香港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的“学霸”,曾在国泰基金担任基金经理。
然而,光鲜履历背后,是难以掩饰的投资败绩。管理三年间,她掌舵的三只基金全部亏损,最高一只累计亏损超过33%,堪称“踩雷式”投资。
从掌管数亿资金的基金经理,到年薪不足百万的上市公司董秘,姜英的转型是主动选择,还是业绩压力下的无奈退场?
1
业绩“全黑”,三只基金亏到基民心碎
如果要用一个词总结姜英的基金经理生涯,那一定是“亏损”。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她在国泰基金期间单独及共同管理的三只偏股型基金——国泰中小盘成长、国泰科创板两年定开、国泰金牛创新成长,无一例外全部以亏损收场。她本人大概于2024年年底卸任基金经理,不久后离职。
具体来看,国泰中小盘成长在她任期内回报为亏损33.85%;国泰科创板两年定开亏损12.47%;国泰金牛创新成长也录得亏损5.70%的负收益。这三只基金的累计管理时间均未超过三年,且都在她任内经历了显著回撤。
更让人惊讶的是,姜英管理期间,有两只基金创下了阶段最差业绩表现。2022年3月22日至2024年7月3日,她单独管理的国泰中小盘成长任期回报为-28.64%,系阶段最差表现;2022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3日,与樊利安共同管理的国泰科创板两年定开任期回报为-12.47%,同样创下最差业绩记录。
国泰中小盘成长混合(LOF) 历任基金经理
国泰科创板两年定期开放混合历任基金经理
在基金行业,业绩就是硬通货。连续亏损、任期短暂,这样的成绩单很难不让人生疑:这是一次主动的职业跃迁,还是在业绩压力下的无奈退出?
2
帮公司收超2800万管理费,换人就翻盘
讽刺的是,尽管姜英管理的基金让基民亏得惨不忍睹,但国泰基金却从这些产品中赚得盆满钵满。
根据基金定期报告分析,在她单独及共同管理这些基金期间,三只产品为国泰基金创造了超过2800万元的净管理费收入。
具体来看,国泰中小盘成长贡献约1300万元,国泰科创板两年定开约300万元,国泰金牛创新混合约1200万元。
这意味着,无论基金经理业绩多差,只要规模足够大,基金公司都能稳坐钓鱼台收取管理费。而亏钱的,永远是信任他们的基民。好在如今基金业开始践行浮动费率机制,收取管理费要看业绩说话了。
有意思的是,当这些基金交到其他基金经理手中后,业绩迅速“起飞”。以国泰科创板两年定开为例,在姜英和樊利安共同管理期间下跌12.47%,但交给樊利安和彭凌志单独管理后,分别上涨了11.53%和38.43%。
从该基金持仓变化看,姜英和樊利安共同管理期间,从2022年2季度一路加仓金山办公成为第一大重仓股,卸任时仍是第二大重仓,期间金山办公股价大起大落,基民坐了一趟过山车。姜英卸任后,该基金第一大重仓股立即换成了港股中芯国际,迎来一波大涨,年初至今涨幅139%,从而带动基金业绩翻盘。可见姜英有一丢丢时运不济,但更多暴露出选股择时能力问题。
经历多任基金经理管理后,这三只基金的整体业绩反而可圈可点,国泰中小盘成长混合成立16年累计回报207.2%;国泰科创板两年定期开放混合成立3年8个月累计回报35.15%;国泰金牛创新混合成立18年多累计回报400.59%。
对比之下,姜英的投资能力差距显而易见。
3
基金经理抢滩董秘,是出路还是退路?
姜英并非特例。在当下的A股市场,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正在转型上市公司董秘,掀起了一股“跨界转型潮”。
2024年9月,原红土创新基金经理王尚博出任上市公司国光电气董事会秘书。他此前管理的红土创新智能制造基金和科技创新定开基金任职回报分别为-26.17%、-14.48%,与姜英一样,都是业绩惨淡后选择转行。
此外,华孚时尚董秘张正、鸿日达董秘蔡飞鸣、福达股份董秘范帆、华达科技董秘邵将、航亚科技董秘方红涛等,都拥有公募基金经理的从业背景。
这股转型潮背后,是公募行业日益内卷的现实。考核严苛、压力巨大,让部分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被迫寻找新出路。
相比基金经理动辄千万的“年终奖”传闻,上市公司董秘的薪酬显得“接地气”。以姜英的前任韩风生为例,其2024年从罗欣药业拿到的年薪为84.57万元,虽然三年实现翻倍,但与顶级基金经理的收入相比,仍不在一个量级。
业内人士分析,董秘岗位虽收入未必更高,但工作节奏相对稳定,且身处上市公司核心层,有机会深度参与资本运作,对部分从业者而言,不失为一条“换赛道”的出路。
然而问题在于,一名未能为持有人创造正收益的基金经理,是否具备足够的市场公信力和投资者沟通能力,来胜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关键职责?
尤其是在注册制深入推进的当下,信息披露质量、舆情应对能力、资本市场叙事逻辑,都对董秘提出极高要求。姜英的金融背景固然是加分项,但那段经不起推敲的投资履历,是否会影响到投资者对罗欣药业治理水平的判断?
资本市场从不缺故事,但更看重结果。姜英能否在新岗位上证明自己,不仅关乎个人职业转型成败,也关乎到这家上市公司的发展及背后数万股东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