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华铁10月14日晚间披露,控股股东海南海控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海控产投”)和持股5%以上股东胡丹锋,当天已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分别增持该公司560.4万股、638万股。
大股东和二股东出手护盘,与该公司突然取消的近37亿元算力租赁大单有关。该公司9月30日披露,已主动终止与“杭州X公司”签订的五年期算力服务协议。受此影响,10月9日、10日,海南华铁连续两日跌停;13日短暂企稳,但次日再度下跌超过7%。截至最新收盘,该股报收7.72元/股,较9月30日的收盘价,累计下跌20%以上。
相对股价下跌,市场对该公司的疑问,在于突然取消的算力订单本身。订单签订后,为何半年多仍然零交付?合同到底是在什么时候终止的?有关信息披露是否及时?作为交易对手,始终未见公报公开名称的神秘客户是谁?每次关键信息披露前,为何总有资金“精准”抢跑?
一问:订单长达七月“零进展”,披露是否及时?
海南华铁的算力订单零进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后续信息披露,还要回溯到7个月前。
该公司今年3月公告,全资子公司海南华铁大黄蜂建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华铁大黄蜂”)与杭州X公司,签订了合同金额为36.9亿元的《算力服务协议》(下称“原协议”)。此后,该公司未就该合同的进展进行任何披露。
直至9月30日,海南华铁公告称,已主动终止与“杭州X公司”的五年期算力服务协议,并称该订单自始至终处于“零交付、零成本、零履行”状态,也就是原协议尚未履行,且与X公司无其他正在履行的算力协议,因此未产生实际采购成本或资本性支出,亦未进行设备交付验收,未对该公司当期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
而根据原协议约定,X公司应按每1个自然月为一个结算周期,支付一次服务费用。结算周期不满一个月的,按实际提供算力服务天数支付。
正是这一条款,引发外界对合同实际进展的质疑。上海久诚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许峰对第一财经分析,合同约定结算周期为一个月,尽管实际上并未进入下单与结算环节,但仍建议企业对未履约情况予以披露。他认为,合同中“每月结算”的条款,可能引发投资者对业务正常推进的合理信赖,因此无论实际履行与否,企业均有义务及时披露进展,以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
有业内人士质疑,该算力订单究竟是近期才被主动终止,还是早就实质终止?从3月5日签约到该公司知悉解约的这段时间,信息披露是否及时?
就上述疑问,第一财经以投资者身份致电海南华铁证券部,对方工作人员回应称,“中间一直在沟通,要继续执行这个合同”。
就在上述合同签订的今年3月,市场曾传出海南华铁在浙江的某算力订单被取消的消息,该公司当时还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称,“算力合同正常履行中”,并呼吁投资者“不轻信谣言”。
有算力行业从业者对第一财经分析,从协议内容判断,这类合同更接近“框架性”协议,双方对资源调度和最终是否执行留有较大协商空间,实际履约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不过,具体情况还需要以海南华铁的回复为准。根据媒体报道,海南华铁负责人曾提到,对于定制化的算力设备合同,交易对方会分批次下单,公司需在市场中寻找合适价格并进行数量级采购,每次设计的设备数量规模会在200台、500台水平。以37亿元的订单量来说,前期公司要垫资20亿元采购设备,后续对方按照既定的结算方式付款。合同执行进度会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国际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许峰认为,企业在信息披露中应把握两项基本原则:一是确保合同及其基础权利义务真实,避免以虚假合同误导投资者,二是合同签订后,应对后续进展——无论是积极履行还是未能推进,都要及时、准确披露,从而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地位。
二问:为何主动解约?
对于此次主动解除算力合同的原因,海南华铁将解释称,原协议所涉交易及设备的市场环境、供需情况较签订时发生较大变化。
前述算力行业人士分析,当前,全球高端GPU供应链因技术与地缘政治等因素持续紧张,算力租赁企业面临硬件难获取、成本上升的压力,服务价格与供应能力也同步承压。在需求端,市场趋于碎片化,东部城市自建算力集群进一步挤压第三方租赁商空间;定价体系同样受到冲击,头部云厂商凭借自研芯片与规模效应,已将算力单价压低,不少中小型租赁商陷入“量价齐跌”困境。
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否近期突然出现?公开信息显示,因算力租赁合同无法履行而“暴雷”的高峰期,去年四季度便已出现,去年10月至11月期间,锦鸡股份、ST农尚全、等多家企业,相继终止金额数亿至十亿元不等的算力租赁合同,原因多涉及服务器缺货或交付障碍。
一家算力服务类上市公司内部人士也告诉第一财经,受国际贸易环境影响,设备供货渠道与价格波动显著,双方普遍倾向于尽快完成交付,整个流程从采购、组网到调试通常仅需2至3个月。
这也是疑问所在:海南华铁解约的原因,究竟是采购成本过高导致无法盈利,还是需求端疲软致使对方迟迟未下订单?
对此,该公司证券部接线人员并未明确回应,仅称一切需以日后对监管函的回复为准,目前回复函披露时间尚未确定。
不仅如此,按原协议约定,若X公司单方面解约,需支付合同总金额20%的违约金。对应合同金额,如X公司主动解约,涉及的违约金金额高达7.4亿元,明显超过海南华铁近三年的净利润平均值。2022年~2024年,该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6.4亿元、8亿元、6.04亿元。
然而,海南华铁此次却主动提出解约,也未在解除函中提及任何违约金诉求。对此,海南华铁证券部人士解释称,“随便收客户的违约金,将影响后续合作”。
对于这一说法,上述算力行业人士称,如合作方体量较大,潜在需求仍然较多。确实有可能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选择放弃订单,且不收违约金,换取更长期合作的机会。由于海南华铁并未披露合作方名称,较难判定真假。
许峰则认为,该公司对违约金的解释有违商业常理,真实情况如何,还有待监管部门进一步核查;若查实为虚假签约,则涉嫌构成虚假陈述,将面临监管立案调查和处罚,相关责任方也须对投资者因此所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如造成重大后果,还可能涉嫌触犯信息披露方面性质更为严重的违法违规。
三问:X公司到底是谁
海南华铁此次订单取消事件中,交易对方的身份,成为另一争议焦点。
该公司称,该次交易中,客户名称等信息涉及商业秘密,按照规则披露将导致违约或可能引致不当竞争,损害公司及投资者利益,因此对交易的部分信息进行了豁免披露。
根据披露,X公司全称为“杭州X公司”,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存续且经营正常,“具备良好的资信情况和履约能力”,但对相关具体信息却始终讳莫如深。
市场曾传言该神秘客户为某互联网大厂,这一猜测也一度推动公司股价上涨。不过,一名互联网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行业通行做法是,算力租赁公司通常要求客户预付30%定金以锁定稀缺资源。这份协议既未设定预付款机制,也未明确GPU型号、算力规模、交付时间表等核心商业条款,“不太符合大厂的合作模式”。
尽管匿名客户在算力租赁领域并不罕见,多家公司也曾以商业保密为由申请信息豁免,但在缺乏实际履约进展的情况下,这种高度保密无疑加剧了市场对交易真实性的质疑。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保密条款的存在,投资者无从知晓客户真实身份,也难以判断解约责任归属:究竟是海南华铁因未能及时采购设备导致客户未下单,还是客户始终未下单致使该公司未启动采购?
许峰对第一财经分析,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若拟披露的信息涉及商业秘密或保密商务信息,且符合特定情形、尚未对外公开或泄露的,可以申请暂缓或豁免披露。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滥用豁免管理机制的情况。为防止出现专门配合签约的特定客户,在一些案例中,未来相关方可能仍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许峰补充称。
四问:关键信息披露前后,资金为何“精准”抢跑?
海南华铁披露上述算力合同披露前后,都出现了资金“精准”抢跑的现象。
今年3月5日,该公司披露了总额近37亿的元算力服务协议,但该公司股价2月初就已异动。今年初,该股长期徘徊在5元左右,日均成交额多在1至4亿元,换手率维持在1%~3%的低位。从2月初起,该股成交逐步放量,交投趋于活跃。2月12日至28日的13个交易日内,每日成交额均突破40亿元,换手率均超过20%,股价也随之持续拉升,至2月27日收报11元/股。
在此期间,“牛散”、游资纷纷入场。一季报显示,“牛散”章建平新进该股前十大股东名单,截至3月底,以4.23%的持股比例,位居第三大股东。
相近的时间里,多个知名游资席位频繁现身该股。龙虎榜数据显示,2月7日,该股买入前二营业部分别为国泰君安北京光华路营业部、中信建投杭州庆春路营业部,分别净买入1.45亿元、8270万元。两者均为某知名游资常用席位。2月21日,国投证券西安朱雀大街营业部、开源证券西安高新成章路营业部分别净买入1.08亿元、1.06亿元。上述两个席位也是某知名游资常用席位。
披露显示,截至3月底,毛金明、毛英俊两名自然人,进入该股前十大流通股东行列,持股比例分别为2.69%、0.56%。
而在订单取消的消息披露前,部分资金已在二季度悄然撤离。5月13日公告显示,章建平持股比例已降至3.58%;至半年报时,章建平、毛金明、毛英俊三人已从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
对于资金“精准”进出是否涉及信息泄露的质疑,海南华铁证券部人士回应称,“2月期间多数算力股走势与该公司类似”。Choice数据显示,算力概念板块(BK1134)在今年年初曾经历一轮走高行情。从1月13日的1200点附近一路走高,2月底突破17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