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金融八卦女作者:乌彦祖假正经
“接班”这个词听着挺诱惑的,感觉像是父母攒了多年的金元宝,全都拱手相让一样,其实过程没那么简单。
2024年4月29日,锂盐龙头天齐锂业“换帅”,创始人蒋卫平将董事长职务交给女儿蒋安琪。结果天齐锂业2024年交出了“史上最差年报”——营收下滑六成,巨亏近80亿元。
近期,天齐锂业发布2025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48.33亿元,同比下滑24.71%;但实现净利润8441万元,同比增长101.62%。
虽然实现净利润扭亏为盈,蒋安琪仍不可掉以轻心,新能源大环境处于“整理期”,还要面临新技术的革新,到处是挑战。
不止蒋安琪,近两年新能源领域有多位女二代接班。今天八妹就来聊一聊,这些女继承者们,如何面对挑战突出重围。
1.
女二代接班即“背锅”,靠父辈留下的“老本”扭转?
蒋安琪出生于1987年,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历。早在2016年,蒋安琪就开始担任天齐集团副总经理,2017年2月,开始担任天齐锂业董事,2022年4月,担任公司副董事长。
经过近10年“磨炼”,2024年4月29日蒋安琪从父亲手上接下董事长一职。当时蒋卫平说:“交班是我到了岁数一定会交,不仅仅是把董事长名号交出去,而是一个传承。”
2023年天齐锂业营收405亿,净利润接近73亿,所有人都觉得这个时候蒋安琪“上位”,是父亲送的“大礼包”。
但大家都猜错了,天齐锂业2024年营收仅130亿,净利润更是亏损79亿,同比减少208%,成了“史上最惨业绩年”。
这个“锅”不该蒋安琪背。天齐锂业主要产品是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处于锂电行业上游,从2023年开始,锂的原材料价格就开始下滑。
2025上半年,锂产品价格依旧没上来,但天齐锂业却扭亏为盈。上半年实现营收48.33亿元,同比下滑24.71%;但实现净利润8441万元,同比增长101.62%。
这又为什么呢?
当年蒋卫平通过多次国外收购,才有天齐锂业今天的规模,国内产品价格下降的今天,国外的产业开始发挥作用,蒋安琪因此吃到红利:
1、降本:澳大利亚子公司泰利森化学级锂精矿定价周期缩短,上半年生产成本采用最新的价格,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2、增效:联营公司SQM(智利矿业化工公司)业绩同比增长,为公司贡献显著投资收益达到2.35亿元,去年同期还是-11.21亿元;
3、外部利好:澳元兑美元持续走强,导致汇兑收益金额增加。
证券研究报告指出,由于SQM下半年还能贡献稳定的投资收益,所以,整个2025年天齐锂业的财报不会太难看。
蒋安琪也知道,光吃父亲留下的老本是不行的,她已经跟随趋势,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这两年很多新能源公司正在准备下一代电池——固态电池,说是更安全,续航更长。
蒋安琪也意识到这方面的潜能,已经在布局固态电池上游的材料。她曾透露说,公司通过投资布局、技术研发与上下游协同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固态电池产业链的发展。
八妹查到,近期天齐锂业通过子公司成都天齐持有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约3%的股权,以跟踪固态电池行业的前沿技术趋势和商业化进程。
当然,这一赛道目前还没有完整的产品,蒋安琪想在固态电池领域做出成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正如她父亲一样,闯入锂矿赛道,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2.
42岁下海、靠“蛇吞象”博出500亿财富,现在女承父业扛周期
蒋安琪的父亲蒋卫平1955年出生,去年交权的时候都69岁了。当然,他创业也晚。
22岁那一年,赶上高考恢复,蒋卫平考入四川工业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机械厂担任技术员,后又去做销售工程师,一做就是11年。
1997年,已经42岁的蒋卫平辞掉铁饭碗,下海创业。做了几年锂矿进出口贸易后,2003年,蒋卫平创立天齐集团。次年,他收购了位于四川遂宁的射洪锂盐厂,并将其改名为“天齐锂业”。
尽管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不过,这时候的天齐锂业还是个小企业,别说跟国外企业竞争,就是在国内也数不上号。而且锂矿主要依靠进口,定价权也都掌握在外国手里,企业想发展困难重重。
于是,蒋卫平打算“赌”几把。
先说个小知识点,全球最好的锂矿在南美洲的“锂三角”区域,即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交界处,约占全球锂矿的50%。另外,澳大利亚的锂矿也不错。
2012年,天齐锂业的竞争对手洛克伍德控股公司宣布,拟以每股6.5加元,总价约7.24亿加元(约37亿元)的对价全面收购澳洲锂矿企业泰利森。
如果让洛克伍德成功了,它左手拿锂矿,右手卖锂产品,以后想卡谁脖子,都能卡,经济学一点的说法叫——垄断。
蒋卫平做出决定,要从洛克伍德手中抢下泰利森锂业。问题是,2012年天齐锂业总资产仅有16亿,股票市值也才35亿。
为了赢得这次收购,蒋卫平将所有的资产都抵押出去,用高价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和场外协议转让的方式,收购了泰利森19.99%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蒋卫平用一票否决权,拒绝了洛克伍德的收购方案。随后天齐锂业又通过定向增发募资40亿元,最终以30.41亿元的价格成功收购泰利森51%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
那几年,天齐锂业一手卖锂矿,一手加工锂产品,毛利率一度超过70%,股价5年内翻了10倍。2017年天齐锂业已经成为亚洲第一的锂化合物生产商,净利润也从2014年的1.31亿元攀升到21.45亿元。
搞定了澳洲的锂矿,蒋卫平又将目光放到智利化学矿业公司(即SQM)身上。2018年天齐锂业公告以每股65美元的价格,总计约40.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9亿元)收购SQM 23.77%的A类股股权,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蒋卫平收购的这两家公司,从市值角度都比天齐锂业要大,但靠着两次“蛇吞象”的收购,天齐锂业形成了“南美+澳洲”锂矿资源的整合者,成为真正的锂业巨头。
虽然2018年后锂产品经历价格大幅度下跌的局面,天齐锂业的日子不太好过。2019年归母净利润亏损59.8亿元。
幸运的是,2021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开始爆发,伴随着国家一些利好政策,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原材料的锂,也进入到上升期,天齐锂业又跟着大发展了几年。
2022年,天齐锂业营收404亿,净利润241亿,市值超2300亿。
当然大家也看到了,锂矿这行业有很强的周期性,同时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2024年开始,锂相关产品的生意又不好做了。同时,也映射到身家上,2022年,蒋卫平家族有500多亿资产,但根据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蒋卫平家族财富还有210亿。
蒋安琪应该也明白,既然是周期,就有“还回来”的时候。所以,她一边稳住父亲留下的基本盘,另一方面又进军固态电池领域,多一条腿走路。
蒋安琪的接班故事还在继续。这几年,新能源行业有不少女二代接班的例子,她们接班后的“第一课”,也是在学会如何“生存”。
3.
接班就遇上行业冰河期,光伏女二代都经历了什么?
2023年3月,千亿光伏企业通威股份宣布34岁的女二代刘舒琪从父亲刘汉元手中接过权杖,成为企业的“掌门人”。
刘舒琪刚刚掌权时,通威股份业绩还处于巅峰。2023年集团营收1391亿元,净利润136亿。随后业绩急转直下,2024年则只营收919.94亿元,净利润巨亏70.39亿元。今年上半年,总营收405亿,净利润依旧亏损49.5亿。
这其中原因咱们不过多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大家打价格战,加上市场政策变化,所以导致了暂时亏损。
大环境这样,日子也得过,过程中还展现出刘舒琪“能屈能伸”的一面。
刚上任时,刘舒琪宣称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要求扩大产能:
“要看跟第二名拉开了多少成本优势,如果可以达到10%,甚至20%,就可以保持我们的绝对优势”。
在2023年4月,还推出160亿元定增计划,用于多个项目的扩产。2024年8月,还打算用50亿元收购润阳股份不低于51%的股权。
后来这两项计划就取消了。因为光伏行业产能太多了,一味扩大产能,只能成为“价格内卷”的牺牲品,反而不如稳住当下。近期,她表示:“2025年光伏行业还会处于调整期,公司的重点是练好内功。”
生产上,通威股份2025年上半年在多晶硅、电池、组件等方面依旧具备行业出货领先优势;技术上,刘舒琪坚持多元化布局,无论是硅料还是电池片技术的研发,都持开放态度,在研发投入上不设上限;资金上,通威股份在手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总计约400亿元,“江湖救急钱”是足够的;扩展海外业务,未来海外收入将占一半。
跟蒋安琪、刘舒琪一样,做好自己的事情“等风来”的女二代还有天合光能的高海纯。
2025年初,光伏巨头天合光能宣布1993年出生的创二代”高海纯接班,任天合光能联席董事长。高海纯正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创始人高纪凡之女。
上面两位“姐姐”接班后好歹还有过一段“好日子”,高海纯接班后直接进入“残酷模式”。
2025上半年天合光能营业收入310.56亿元,同比下降27.72%,净利润亏损29.17亿元,同比降低654.47%。
巨额亏损之下,天合光能负债率也攀升。截至6月底,公司负债高达965.12亿元,接近千亿,比年初增加近50亿元,负债率攀升至76.78%。天合光能目前困境原因上面分析过了,跟通威股份差不多。
为此高海纯,做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就是对各大事业部的高管进行“调整”,具体职位分配咱们就不说了,单说这么做的好处:
1、短期来看,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提升业务战斗力,稳住企业光伏组件的基本盘;
2、长期来看,把一部分人才放到储能业务上,开始押注储能这一赛道,为公司穿越行业周期奠定基础。
稳住基本盘+探索未来方向后,高海纯还将当前的业务目标放到了海外。高海纯给天合光能2025年制定的目标是8吉瓦时(一种发电量单位),其中,海外与国内市场占比为6:4。而且天合光能今年已经拿下美国、欧洲、拉美、澳洲、中东等地区的订单。
八妹以前的文章中写过很多“二代接班”的事情,引得很多网友感慨“投胎”的重要性。看完了蒋安琪、刘舒琪、高海纯们的接班路,则让大家看到了接班背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她们没有父辈创业时的风口红利,反而要面对行业“整理期”最严厉的考验,难肯定是难的,她们也不能说放弃,因为牵扯到太多家族利益。而且从实际来看,她们抗压能力不错,并构建了完善的企业“逆风规划”。
接班,不能只拿走荣光,遇到寒冬照样需要守住家业,否则会被冠上“败家子”的名声。“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古往今来都一样,还不分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