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36%,曾被捧上神坛的“钻石神话”要崩了


1888年塞西尔・罗德斯创立戴比尔斯时,或许未曾想过这个钻石商能靠“控制”二字统治行业近百年。

其构建的中央销售组织(CSO)绝非简单的采购联盟,而是一张覆盖全球的垄断网络:通过全资收购南非金伯利矿、控股纳米比亚近海矿等核心资源,将全球90%的原钻产量纳入掌控。

随后推行“看货会”(Sight)制度——每年仅举办10次,买家需提前缴纳巨额保证金,且有固定配额与定价,虽然买家有权拒绝购买,但拒绝行为可能影响未来分配权。

这种“要么接受,要么出局”的规则,让毛坯钻从地下矿产变成了戴比尔斯手中的定价筹码,巅峰时期毛坯钻到成品钻的溢价高达600%,而终端市场的利润被牢牢锁定在其指定的经销商体系中。

比资源垄断更致命的是价值垄断。1951年与智威汤逊广告公司合作推出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DiamondisForever)campaign,堪称营销史上的教科书级案例。

▲图源:戴比尔斯官网

通过在好莱坞电影中植入钻石婚戒场景、向皇室贵族赠送定制钻石饰品,戴比尔斯硬生生将碳元素构成的晶体与“永恒爱情”划上等号。

更精妙的是其对消费标准的定义:推出“4C标准”(克拉、颜色、净度、切工)建立行业话语权,同时通过舆论引导将“月薪三个月买钻戒”塑造成爱情标配。

到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10枚婚戒中就有9枚镶嵌着经其认证的钻石,即便是经济衰退期,钻石销量跌幅也从未超过5%。

可如今的戴比尔斯正经历史上最惨烈的寒冬。

2024年营收暴跌23%至32.9亿美元,原钻销量锐减28%,库存堆积达20亿美元,即便连续两次降价,市场依旧冷漠。在2025年第二季度,戴比尔斯的产量同比缩减36%,以应对库存压力。

这场崩塌绝非偶然,而是三重力量的共振绞杀。

垄断壁垒的瓦解首当其冲。新产区的发现,加上俄罗斯阿尔罗萨等对手的崛起,将戴比尔斯的市场份额挤压至不足30%,曾经的“看货会”制度在议价策略上也出现了重大调整。

更致命的是培育钻石的围剿,河南依托成熟的HPHT工艺成为全球最大培育钻石基地,其产品纯度相当却仅售天然钻石的约1/5,直接导致中国钻石进口额2024年暴跌32.8%,克拉单价较三年前缩水超50%。

▲图源:AI制图

当实验室里长出的“平价光芒”照亮市场,“钻石是营销骗局”的质疑声愈发响亮。

消费逻辑的逆转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Z世代结婚人群中,钻石刚需属性持续弱化,同期黄金却迎来抢购潮——在硬通货信仰加持下,黄金价格越涨越火,与钻石的量价背离形成刺眼对比。

网友嘲讽道“黄金能变现,钻石只留痕;前者是资产,后者是故事。”

面对危局,戴比尔斯正试图用新叙事撬动市场。

其天然钻石总经理LynnSerfaty提出“光与匠心”的二元价值论,将钻石定义为“地球数十亿年孕育与人类千年工艺的结晶”,并推出渐变沙漠钻石系列,用独特色彩诠释“个体唯一性”,计划2026年落地中国沉浸式体验空间。

更关键的是“钻石溯源”战略,通过科技追溯产地,回应年轻消费者对可持续与透明度的需求。

但这些努力能否奏效仍是未知数。

当河南培育钻石年产达300万克拉,当黄金的保值属性深入人心,当“永恒”的营销滤镜被理性消费戳破,戴比尔斯必须明白:消费者不再为虚无的故事买单,唯有锚定不可替代的价值锚点,才能在变局中存活。

参考消息:

钻石观察:《英美资源集团对戴比尔斯资产减记28.8亿美元》



Source lin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