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节,祝各位读者节日快乐、出行平安、阖家幸福,愿祖国繁荣昌盛。
01
四川:继续做强做大成都
强省会好还是均衡发展好,在网络上吵得不可开交之际,将强省会做到极致的四川,近日明确表态:
全省全力支持,继续做强做大成都。
9月24日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
将支持成都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做优功能品质,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
到“十五五”时期末,成都经济总量超过3.2万亿元。这意味着从2025年到2030年的6年时间里,成都的GDP需要平均每年增加1400亿元以上。
来源:四川省政府官网
第二天,四川日报发表了一篇《四川需要更大更强的成都》,更是毫无保留地表明了当下的四川对强省会战略的态度,央广网对其进行了转发。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
尽管成都GDP已经很强,位居全国第七,但考虑人口基数,成都的“大”就被稀释了。目前,成都常住人口已突破2100万人,居全国城市第四位。杭州GDP紧随成都之后,但其常住人口仅1262.4万人,比成都少了将近900万人。成都在人均指标上不占优势。去年,成都人均GDP超10.96万元,在全国GDP前十强城市中仅高于重庆。
因此只有继续做强做大成都的经济总量,才能把人均提上去。之所以要继续做强做大成都,是因为成都是我国超大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肩负带动全省、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重大责任。
关键两个问题来了:
第一,成都还不够强吗?
第二,如何继续做强做大成都?
02
做强成都:补齐两块短板
当下的成都,不可谓不强。
GDP超两万亿、人口超2100万,消费超万亿,均位居全国各城市前列。
不过某种程度上来说,成都其实就是缩小版的中国:各项指标的总量很强,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排名就不够突出。
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排名在全球70位以后。
成都GDP已达到2.3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七。但人均GDP排名则在全国50名开外。
经济强,却不富裕。成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5.2万元,位列全国第39位。与北京、上海、深圳的超8万元,广州、苏州、杭州、南京、宁波、厦门的超7万元,均相距甚远。
正因如此,四川省才发布《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继续提升成都的综合能级。
这一点,其实是在落地今年8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明确提到: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超大特大城市按照国家批准明确的功能定位做强做精核心功能,控制超大城市规模,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支持超大特大城市结合实际推进制度创新。支持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增强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有条件的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
那么,四川省该如何继续做强做大成都?
靠摊大饼吗?非也,这条路目前已经堵上了。
国务院8月份发布的《 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明确提到:
控制超大城市规模,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
相比于前几年的表述,此次不仅强调了要控制规模,还强调要纾解超大城市的非核心功能。
综合四川省发布的文件来看,继续壮大成都,四川省未来要做的主要是两件事,补两块“短板”。
第一,补工业“短板”。
成都的经济很强,但工业并不强。
恰如四川日报提到的,一直以来,成都面临工业占比“未强先降”的困扰。
2024年我国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城市排行中,成都以1.8万亿元总额排在全国第12位.。
而经济总量在成都之后的佛山、东莞、宁波、无锡、天津,其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已突破2万亿元。
工业实力位居第一的深圳,规上工业营收超5.4万亿。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其中无锡2023年数据
成都的制造业不够强,还表现在千亿产业数量上。
根据工信部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成都涵盖37个工业种类。
成都2024年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在37个工业种类中,营业收入超千亿的数量,仅4个。这里强调的是单个产业,而非产业集群。
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成都市2024年统计年鉴
对比一下其他主要城市的千亿产业。
工业第一城深圳拥有8个千亿产业,数量虽然不多,但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与总营收均超2.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仅这一个产业,就超过了广州市全部工业总产值(25529.5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深圳市统计局
苏州拥有11个千亿产业,其中1个为万亿产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苏州市统计局
东莞,5个千亿产业,其中一个万亿产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东莞市统计局
无锡 拥有9个千亿产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无锡市统计局
广州拥有6个千亿产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广州市统计局
佛山8个千亿产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佛山统计局
武汉有4个营收过千亿的产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武汉市统计局
杭州有6个千亿产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杭州市统计局
重庆拥有9个总产值超千亿的产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重庆市统计局
宁波总产值超过千亿的产业数量高达7个。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宁波市统计局
哪怕GDP排名已经掉出前十的天津,千亿产业数量依旧有8个。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天津市统计局
成都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四川日报以“短板”二字概括了成都的工业。这两年,成都正在发力补“短板”。
以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
已有的重点产业链中,成都把一半以上的席位给了制造业。数据显示,上半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7.8%,位居全国GDP前十强城市前列。截至今年上半年,成都工业投资已连续12个月保持40%以上快速增长。
第二,补外围区县的“短板”。
四川日报指出:
尽管成都自身体量在全省遥遥领先,但其内部的不均衡现象长期存在。GDP排在第一的成都高新区,以全市1.6%的土地面积撬动了14.5%的GDP,去年达到3490亿元左右。而排在最后一位的蒲江县,去年GDP为228.6亿元。
与蒲江长期“合体”出现的,是成都最外围的另外7个县市:简阳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大邑县。过去,它们先后被划定为成都的三圈层、郊区新城。尽管它们的土地面积合计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二,但经济体量贡献只有不到18%。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成都市统计局
成都的外围区县GDP水平与中心城区的差距,是成都未来做强总量的发力点。
按照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的水容量取决于最低木板的高度,外围区县的GDP做强,成都的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则水到渠成。
如何补齐外围区县的短板?今年7月份成都市发布的《成都市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给出了答案,本号根据文件做了一个直观、详细的总结:
简阳市:推动装备制造、先进能源、新型材料产业向简阳市倾斜布局;推动简阳市打造国际空港门户枢纽城市和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提高简阳市粮油生产供给能力。
都江堰市:推动都江堰市壮大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发展绿色氢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和算力等新兴产业,争取关键产业备份项目落地。加快建设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项目,提升联结滇藏、联通泛亚功能,支持都江堰市建设成都向西向南门户枢纽节点。支持都江堰市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提高都江堰市粮油生产供给能力。做强都江堰市特色果蔬基地。
大邑县:推动大邑县壮大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发展绿色氢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和算力等新兴产业,争取关键产业备份项目落地。支持大邑县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大邑县重要能源保供基地。
金堂县:推动装备制造、先进能源、新型材料产业向金堂县倾斜布局。推动彭州市、金堂县联动青白江区、新都区打造成都北部门户枢纽。做强金堂县等特色果蔬基地;建设金堂县重要能源保供基地。
邛崃市:运用数智赋能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白酒、家居等传统产业,做强动力电池、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崇州市先进制造业能级。支持邛崃市建设成都向西向南门户枢纽节点。支持邛崃市建设区域性文旅融合发展高地。提高邛崃市粮油生产供给能力。大力发展邛崃市现代种业。
崇州市:运用数智赋能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白酒、家居等传统产业,做强动力电池、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崇州市先进制造业能级。推动川藏清洁能源创新转化与装备科技产业基地布局崇州市。支持崇州市建设成都向西向南门户枢纽节点。支持崇州市建设区域性文旅融合发展高地。提高崇州市粮油生产供给能力。
彭州市:运用数智赋能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白酒、家居等传统产业,做强动力电池、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彭州市先进制造业能级。推动彭州市、金堂县联动青白江区、新都区打造成都北部门户枢纽。支持彭州市建设区域性文旅融合发展高地。做强彭州市特色果蔬基地,大力发展彭州市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建设彭州市重要能源保供基地。
蒲江县:推动蒲江县壮大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蒲江县建设成都向西向南门户枢纽节点。支持蒲江县打造和美乡村典范。做强蒲江县特色果蔬基地。
03
强省会好,还是多中心好
无论是提升工业制造业实力,还是提高外围区县的发展水平,补齐这两块短板,都是基于继续做强做大省会成都这个大框架之下。
换言之,四川仍将不遗余力全省支持成都发展。这对于其他城市而言自然不是什么好事,意味着其他城市未来与成都的差距会更大。
目前,成都市GDP占四川省比重超过三分之一,首位度高达36.3%,位居27个省会与首府城市第6位。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地统计局
四川第一城成都是第二城绵阳的5.41倍。用网上调侃的段子来说,就是绵阳与成都时间,差了一个南京。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那么,四川省继续强省会到底好不好?
这里就不得不谈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强省会好,还是多中心好?
本号这几年一直强调着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
强则兼顾,弱则核心。
很多人认为,强省会是对省内其他城市的压榨。
但站在更高的视角来看,对于内陆省与自治区来说,唯有强省会才能有盼头。
强省会与均衡发展,无所谓好坏,适应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强省会与均衡发展,只是地区发展不同时代、不同实力的需要。
一言以蔽之,强省会与均衡发展,都是时代选择的结果。
广东、江苏、福建、山东、浙江、辽宁的均衡模式,都是时代选择的结果。时代选中了深圳、厦门、青岛、宁波、大连为计划单列市,时代成就了东莞、佛山、苏州、无锡、南通、烟台、温州等明星地级市。
时代更选中了上海成为东方明珠,在它的带动下,苏南地区都是个顶个的高手,南京很难拥有绝对话语权。
内陆省与自治区,大多都是走强省会路线,也是时代选择的结果。
因为改革之后,沿海作为对接世界的第一线,思想率先解放,产业率先崛起,而中西部则要慢一拍乃至两拍。
产业崛起的沿海,疯狂吸引内陆人口。内陆地区为了抵御这种虹吸,只有将有限的政策、资源倾斜给省会或首府,壮大省会与首府,才能对冲这种虹吸。
本号不久前写过一篇虹吸全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哪里的外地人最多?(点击标题即可查看),文章根据四大一线城市统计局公布的七普数据,梳理了一下一线城市虹吸的人口情况。
北上广深四一一线城市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共虹吸了外省人口4071.56万人。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其中广东省去往一线城市的人口最多, 广东省在扣除广州户籍人口、深圳户籍人口之后,广东其他19个市总共有886.74万人去了一线城市。 当然广东省去的一线城市是自家的广州和深圳,广东省去往北京、上海的人口只有21万,所以绝大多数并不算外流。
抛开广东来看。
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河南省仅去往四大一线城市的人口就有397.7万人,安徽有304.3万人,湖南有282.9万人,广西有244.3万人,河北有236万人。
四川省去往一线城市的人口只有182.2万人。而四川省的常住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五,试想一下如果四川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成都,去往一线城市的规模大概率会比湖南多。
湖南湖北若不走强省会路线,去往一线城市的人口会更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此外,强省会的另一个作用在于,省内能够有城市跻身一流城市,去争夺顶端资源。
在金庸的天龙八部、射雕、神雕中,丐帮能够上位,成为第一大帮派,依靠的不是人数,而是帮主的武功,乔峰、洪七公,都是顶尖高手,黄蓉也是女中翘楚。而到了倚天中,同样规模庞大的丐帮已经不入流,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没有丐帮的身影,是因为帮主无能。
所以说,一个省要提升存在感,必须让省会出圈。只有省会出圈,才能在头部城市中卡位,为省内争取到好的资源。
同时减轻全省人口被外省虹吸的压力。
如果连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资源也会绕道而行,就像江西、山西、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一样。
处在地级市角度来看,强省会不利于它们发展,但从全省战略高度来看,如果均衡发展,那只能是大家一起穷,强省会是最适合的战略。
成都便是走强省会模式最成功的一个。
拥有第二省会的四川,于2023年就超越河南,坐上了全国第五省的宝座。
而且,四川的GDP也首次在今年一季度超越河南。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四川、河南统计局
当然,强省会的代价是,其他城市不得不沦为省会的“充电宝”,其他城市的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要么去省会发展,要么去沿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