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光而行,王洁教授谈中国肺癌精准诊疗的突破与温度 | 2025 CSCO


在肺癌精准治疗的时代浪潮中,EGFR、ALK 等驱动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已深入人心,显著改善了晚期患者的生存预后,奠定了肿瘤慢病化管理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临床普及,MET、BRAF、RET、ROS1、NTRK 等既往被视为「少见」甚至「罕见」的基因变异,正逐步走向精准诊疗的舞台中央,引发肿瘤学界日益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热情。

2025 年 9 月 10 日 – 14 日,第 28 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 2025 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在山东济南隆重召开。会议期间举办了肿瘤治疗和抗癌新药临床研究等一系列专题学术论坛,聚焦支持临床研究和创新,提倡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基础上的精准肿瘤学,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值此盛会,丁香园在大会现场举办「天天视野」访谈活动,由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先生担任主持人,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针对中国肺癌的精准诊疗前沿进展、临床实践创新与产业趋势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谈,旨在促进思想碰撞与知识共享,为读者带来更多启发与洞察。

自动播放

新药迭出,挑战并存:精准治疗突破肺癌生存瓶颈

王洁教授首先就中国少见靶点肺癌目前的治疗现状展开了分享,她指出,EGFR 突变作为肺癌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在肺腺癌人群中的检测阳性率高达 50% ~ 60%[1]。相较之下,发生率在 5% ~ 10% 甚至更低的基因变异通常被视为少见或罕见突变。然而,我国肺癌发病基数庞大——尤其女性肺腺癌患者数量众多,使得这些「低频」变异在绝对患者数上并不少见,其临床意义与群体规模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 EGFR 突变型肺癌逐渐步入「慢病化」管理阶段,学术视野正持续扩展至 ALK、ROS1、BRAF 等其他驱动基因。以 ALK 融合突变为例,目前已有三代靶向药物相继问世,治疗策略亦从传统序贯模式逐渐转向将更强效、广谱的三代 TKI 用于一线治疗,以追求生存获益的最大化。目前此类少见靶点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已是不争的事实,部分患者可实现长达 7 ~ 9 年的长期带瘤生存。

BRAF 靶点则充分彰显了「异病同治」的精准医学理念——其在黑色素瘤、结直肠癌和肺癌等多个瘤种中均扮演关键角色。针对 BRAF V600 突变 NSCLC,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是中国首款获批的双靶方案,并已成功纳入医保,显著提升治疗可及性[2,3]。尤其在 BRAF V600 突变合并 PD-L1 高表达的患者中或可实现更大突破[4]。此外,如 NTRK 等更为罕见的靶点,其对应靶向药物已在国内实现可及。若能实现「逐个靶点击破」,晚期肿瘤全面慢病化将指日可待。

尽管如此,目前少见靶点肺癌治疗领域仍然面临着挑战,首先,临床医生及患者对少见靶点的认知与理解亟待提高。其次在于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精准、全面地鉴别驱动基因,最大程度避免假阴性与假阳性,是精准治疗的基石。第三,药物的可及性还需进一步提高。期待每款新药上市后均能尽快纳入医保目录,真正惠及患者。唯有让创新药物和检测技术真正落地临床、惠及患者,精准医学的价值才能得以完全彰显。

液体活检新纪元:跨越组织局限,构建精准检测多维体系

精准检测是精准治疗的前提和基础。组织活检虽是分子分型的「金标准」[5],但液体活检——尤其是基于循环肿瘤 DNA(ctDNA)的血液检测正迅速崛起为重要补充。王洁教授团队建立的外周血动态检测肺癌驱动基因的新技术[6],有效弥补了传统组织检测的局限,显著提升少见靶点的检出机会。

王洁教授进一步阐释,自 2004 年起,其团队便致力于液体活检技术的临床转化研究,以应对组织检测存在的固有瓶颈:首先,并非所有患者均能成功获取组织样本,尽管目前医患双方对检测的认知已有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因高龄、严重基础疾病或肿瘤位置特殊(如邻近心脏)而无法进行穿刺。其次,肿瘤具有异质性,不同肿瘤细胞可能携带不同突变,且在治疗过程中动态演变,出现耐药克隆。疾病进展时多次活检并不现实,而晚期患者转移灶取材也难以全面代表原发灶和其他转移部位的分子特征。

相比之下,液体活检具有显著优势,血液样本更易获取,可实现动态监测,且 ctDNA 可来源于原发灶或转移灶。因此,液体活检可作为组织检测的重要补充,甚至在无法获取组织时作为替代方案。二者并非互斥,而是互为依赖、协同互补的关系。

目前,液体活检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乃至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新兴治疗领域均显示出重要价值,国内外权威指南均推荐在无法获取组织时采用血液检测以指导治疗[7,8]。然而,该技术也存在局限性,主要在于敏感性较低。肿瘤负荷较小或采血时间并非 ctDNA 释放高峰时,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因此,血液检测结果阴性时,仍应尽力获取组织标本或进行多次检测。根本解决之道在于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实现极微量 ctDNA 的稳定检出。未来,液体活检的发展需着眼于提升其在动态监测中对基因变异状态的反映能力,推动检测技术向更精准、更可靠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MDT 协作与跨界融合:共建个体化诊疗体系与创新研发新征程

肿瘤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及全身性疾病,其诊治须依托多学科整合之力。王洁教授强调,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目前已从理念倡导进入广泛实践阶段,成为临床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2016 年国家卫健委推行以来,MDT 模式已覆盖众多各级医疗机构,并逐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协作经验。

MDT 体系展现出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国内顶尖肿瘤中心已逐步将 MDT 模式应用于涵盖晚期、局部晚期乃至早期,且携带少见或罕见突变的肺癌病例中,为其制定高度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因此,在 MDT 框架内形成专家共识,科学选用针对少见突变的靶向药物,审慎把握单药或联合治疗的适用场景与用药时机,对进一步提升患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除临床团队合作外,政府、产业、学术界应共同发力,支持创新药物研发与检测技术迭代。药物研发需提前布局以应对耐药挑战,例如通过开发覆盖更广靶点的一线治疗药物,以期早期抑制耐药克隆,延长患者生存期。此外,建立耐药监测体系亦至关重要,需多学科协作共同推进。政府层面则应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跨学科合作。王洁教授指出,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更应主动融汇多学科知识,在科研与实践中积极拓展协作边界,最终为患者提供最优决策与全程管理。

小结:

目前,肺癌精准诊疗正实现从常见靶点到少见或罕见靶点的历史性跨越。针对后者的创新药物层出不穷,显著延长患者生存,助推肺癌全面迈向慢病化。液体活检作为组织检测的关键补充,凭借其无创、动态的优势成为克服肿瘤异质性的利刃,但其灵敏度仍有提升空间。MDT 模式则为整合资源、制定个体化方案提供核心支撑。未来,唯有通过认知提升、技术革新、多方协作与政策助力,才能真正构建覆盖全病程、全靶谱的精准诊疗新生态。

专家简介

王洁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助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总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2021 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与进步奖获得者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CSCO 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 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策划:方程

项目审核:于轩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 等. 三代EGFR-TKI在EGFR突变NSCLC治疗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22年版)[J]. 中国肺癌杂志. 2022, 25(9): 627-641.

[2]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BRAF突变诊疗专家共识[J]. 中华肿瘤杂志, 2023, 45(4):279-290.

[3]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版).

[4]Inoue T, et al. Exceptionally long-lasting response to dabrafenib plus trametinib treatment in a patient with lung adenocarcinoma harboring the BRAF V600E mutation with high expression of PD-L1: A case report[J]. Thorac Cancer. 2024 Apr;15(11):929-933.

[5]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学分会, 等. IV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4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7): 595-636.

[6]Bai H, et 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utations in plasma DNA samples predict tumor respons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tages IIIB to IV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J Clin Oncol. 2009 Jun 1;27(16):2653-9.



Source lin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