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银基金包公交广告宣传的陈博业绩怎么样? 在管多只产品有清盘风险


又有公募基金在营销上玩出了新花样。

上银基金近期在上海市许多商城外墙和公交车上投放巨幅广告,海报画面上印有上银基金经理陈博的大幅头像,配以“投基金,选陈博,基金界的新潮买手”标语。同时,上银基金官方社媒还推出抽奖活动,邀请用户围绕上述话题参与讨论。

值得关注的是,上银基金在广告和活动中将基金经理陈博的形象置于核心,这种主打基金经理人物IP的营销方式引发业内争议。

玩上“饭圈文化”?上银基金主推基金经理人物IP

为配合线下广告,上银基金在官方小红书账号发起抽奖活动,邀请用户转发带有基金经理头像的海报或线下广告照片,带上“投基金,选陈博”指定话题,就能参与抽取手机支架、笔记本等礼品。上银基金官方账号也不遗余力在评论区互动,引导用户参与活动。

凤凰网财经《投资观察》搜索相关话题发帖内容发现,大部分用户讨论集中在如何薅羊毛和打卡拍照上,有用户调侃上银基金玩上了粉圈套路,而关于陈博所管理的基金产品业绩、投资风格相关讨论寥寥无几。

也有用户对上银这波营销提出了质疑,直言“广告太硬了”,“基金经理上了公交车又怎样?”

广告主角的基金经理多只产品面临清盘风险

上银基金此次主推的基金经理陈博,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8月加入上银基金,历任上银基金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等职务。2020年2月起担任基金经理,截至目前旗下共有六只基金产品在管。

从业绩上看,陈博管理的基金年内整体表现并不理想。截至10月29日,陈博旗下仅上银未来生活灵活配置混合一只产品年内收益率(36.36%)跑赢沪深300指数(20.66%),其余产品均告落后。

截图:Choice

更值得关注的是,陈博在管6只产品,其中有多只产品规模不足5000万元。按照《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对于开放式基金,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提出解决方案,如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

基金出现上述规定中的情形即成为通常所说的迷你基金,若持续无法达到监管要求,有面临清盘的风险。

截图:Choice

此外,上银基金这场营销将陈博定义为“新潮买手”,但从陈博实际持仓来看,却具备典型的大盘持股风格。以其管理规模最大的上银鑫达灵活配置混合为例,三季度十大重仓股多为传统行业个股,鲜见所谓“新潮”标签下的新兴消费或科技成长股。

截图:Choice

陈博在上银鑫达灵活配置混合三季报中表示,本基金坚持价值投资、分散布局、降低波动的投资策略,均衡的在红利、顺周期、科技领域中不断挖掘相对低估的机会,适当的在AI算力领域增大了投资力度,力求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陈博还曾在一次采访中对于其“新潮买手”定义有过回应,他表示:“对于“新潮”这个词,我认为,Alpha就是新潮,Alpha的股不是一成不变的,Alpha的股一定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去发生变化的。”

陈博定义下的新潮,似乎与普通投资者对与“新潮”的普遍理解,比如关注泡泡玛特等新消费领域,或布局前沿科技赛道还是有所差异的。

基金经理营销背后,上银基金权益规模占比不足2%

上银基金此次营销操作同样引发业内关注。近年来,监管层多次强调“摒弃明星基金经理依赖症”,要求基金公司完善“平台型、团队制”投研体系,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理性投资。

上银基金将基金经理推向台前、强化个人标签的做法,与监管倡导的方向似乎有所背离。有业内人士指出,主打基金经理个人IP,短期内可能带来规模增长,但长期看易引发投资者因追捧个人而忽视产品风险,将公众注意力引向非核心因素。

资料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上银基金管理规模为2515亿元,行业排名居于腰部。作为典型的银行型公募,其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不足2%,发力权益业务,显然是上银基金需要突破的难题。

截图:同花顺iFinD

然而,上银基金主打基金经理营销能否真正带动权益业务突破,凤凰网财经《投资观察》将持续关注。



Source lin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