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半亏了26亿,海昌海洋公园卖身给这个“狠人”


祥源控股集团对海昌海洋公园为期4个月的收购终于尘埃落定,祥源集团将以22.8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0.97亿元)收购海昌海洋公园已发行及定增股票。

完成交易后,祥源控股集团对海昌海洋公园的持股比例将达到38.6%,成为海昌海洋公园控股股东,海昌海洋公园随之正式易主。

海昌海洋公园在近期发布了这一交易公告,并且随着公司股东的变化,公司的管理层也发生大剧烈震荡。

海昌海洋集团董事长、创始人,也是曾经上榜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曲乃杰选择拱手让位,辞去海昌海洋公园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及董事会主席等最为核心的职位,转而担任非执行董事。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李珂晖,非执行董事王旭光、Go Toutou(吴桐桐)、及袁兵也一同辞职。

“旧人”已去,“新人”到场。在曲乃杰等人辞职的同时,祥源系股东已经进入董事会。其中,祥源控股的俞发祥成为海昌海洋公园的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和董事会主席,欧阳明、詹新伟成为海昌海洋公园的执行董事,赖志林和俞红华成为公司的非执行董事。

有海南文旅行业知情人士透露,俞发祥是个“狠人”,上世纪90年代就闯荡海南,“三进三出”:“海南业务没成功之后,又回到了浙江,之后再去了安徽。”这也和俞发祥先后拿下海南、浙江、安徽的上市公司路径一致。

该人士表示,俞发祥的业务涉及股票、文旅、地产:“前几年主要还是做实业,近几年不好说。”

不论如何,海昌海洋公园从股权到管理层的大变动都意味着,这家国内知名的海洋主题公园已经进入新的时代。

海昌海洋公园急需资金纾困

海昌海洋公园在公告中公布了具体的交易细节,祥源控股集团以每股0.45港元的价格,认购海昌海洋公园51亿股新股,总计对价达22.95亿港元。

目前海昌海洋共计总股本81.14亿股,认购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62.85%,占发行新股后的38.6%。

在祥源认购之前,海昌海洋公园的大股东是持有47.29%股份比例的海昌海洋集团——这家集团公司如今已经更名为泽侨控股有限公司,从公司的名称上就和海昌的关系弱了一分。

更何况在新股发行之后,泽侨控股的持股比例将降至29.04%,低于祥源控股38.6%持股比例。目前持股9.7%的第二大股东泰山天尊投资有限公司,股份比例将稀释至5.95;第三大股东欧力士亚洲资本持股比例,也将从现在的4.93%,下降至3.03%。

公告同时公布了购股的募资用途。22.95亿港元中的4.568亿港元,将用于支持集团的日常运营及补充运营资金;9.136亿港元用于推动包括主体公园运营、服务以及知识产权等核心业务的发展;9.136亿港元用于偿还集团部分的现有债务,其中6.852亿港元用于偿还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本金及利息,2.284亿港元用于支付供应商款项及相关债务。

事实上,正是因为高额的债务,海昌海洋公园才走到了易主的地步。

海昌海洋公园2024年财报显示,到去年底,公司的流动负债接近人民币29.53亿元。此外,公司还有近4.967亿元的银行及其他借款到期未偿还。

到了今年年中,海昌海洋公园的负债金额还在攀升,截止今年中期财报中的流动负债金额,已经接近31.93亿元。

大举扩张遗留下的巨债困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海昌海洋公园高企的债务问题,可以追溯到2018年前后。

自2014年在香港上市以来,海昌海洋公园就和当时大部分的重资产企业一样,走上了一条快速扩张的道路,在大本营大连之外,接连在多个城市投资建设。

因此,从2018年开始,海昌海洋公园在全国遍地开花。先是在2018年,在上海开业了投资50亿元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园。2019年,三亚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正式投入运营,投资金额同样达到50亿元。

海昌在2017年就决定在郑州建设海洋公园,总投资金额达到36亿元,然而郑州海洋公园直到2023年才正式开业,这对于投资巨大又需要长周期回报的文旅项目而言,是极高的资金成本。

然而在大举投资建设之后,却迎头撞上2020年的疫情,这对于以线下运营为核心的文旅项目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打击。

旅游人数骤降使得公司收入减少,然而作为文旅项目,尤其是有众多海洋动物的海洋公园而言,喂养、维护的成本仍是高额的硬支出。

因此从2020年左右,海昌的资金链就已经出现紧绷状况,到2021年,海昌海洋公园就以65.3亿元的价格,将武汉、成都、天津、青岛等4个海洋公园等古去哪,以及当时尚未开业的郑州海昌海洋公园66%的股权,出售给了韩国私募基金MBK Partner,缓解资金压力。

然而这一举措也只是短暂解决了燃眉之急。在依靠资产出售拉动了2021年业绩之后,从2022年开始,海昌海洋公园连续3年亏损。其中2022年亏损13.96亿元,2023年亏损1.97亿元,2024年亏损7.4亿元,3年累计亏损金额达到23.33亿元。

直到今年中期,海昌海洋公园的亏损还在持续。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收入6.86亿元,同比还下降了14.19%;然而期内亏损额度则达到了2.96亿元,同比扩大了254.44%。

一边收购一边质押、逾期,祥源控股资金实力成谜

从海昌海洋公园近年的营收水平和债务状况来看,的确已经到了自身难以翻盘的地步,通过外力介入进行债务纾困,已经是海昌的必经之路。

可以说,祥源定增购股,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海昌当下的资金压力,然而祥源控股自身具备多大的资金实力,也是令市场存疑的问题。

要知道,海昌海洋公园到今年中期,在减去流动负债后的总资产规模还接近65亿元,而半年期的营收也比海昌海洋公园的收入要低。加上海昌海洋公园在主题公园的运营方面有多年的经验,知名度也高于祥源控股,因此祥源控股此番操作入主海昌海洋公园,也被认为是“蛇吞象”举措。

就在海昌宣布祥源收购的同期,祥源文旅也发布了股东股份质押公告,持有公司20.56%股份的安徽祥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祥源”),质押了其持有的2.07亿股股份,占安徽祥源持有祥源文旅股份的95.63%,占公司总股本的19.66%。

祥源控股实控人俞发祥、控股股东祥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一致行动人安徽祥源合计持股6.1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8.08%。此次质押股份占他们持有股份的33.86%。

公告显示,安徽祥源部分质押出去的股份,主要是用于偿还长沙农村商业银行的债务。

就在近期,上海票交所在9月底发布的承兑人逾期名单中,祥源控股旗下有4家企业均出现票据兑付逾期问题,有8家下属企业存在持续逾期名单中。其中,4家下属企业的累计逾期金额已经超过1.1亿元。

从祥源的操作来看,一边投入近23亿港元收购,另一边股东存在质押股份还债、并有逾期情况,新任股东的资金状况也令市场感到疑惑。

祥源控股的俞发祥最早以装修工程起家,1995年进入房地产领域。2001年,俞发祥通过嵊州市祥源房地产公司收购琼海德借壳上市,一年后又将琼海德出售。

但他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并未就此停歇,2017年,收购上市公司万家文化后更名“祥源旅”,到了2019年10月,通过资产重组完成上市。

根据公开信息,祥源控股2008年便涉足文旅产业,如今已在全国14个省市布局40余个文旅项目,覆盖世界遗产6处、国家5A级景区10处、4A级景区16处,形成了以“大湘西”“大黄山”“大南岭”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集群。

对于收购海昌海洋公园,祥源控股给出了“山海联动”的愿景,并希望整合成为旅游目的地集群、海洋主题公园、文旅低空旅游”三大核心业务,打造“海陆空”立体化旅游体验。

除了祥源文旅之外,俞发祥还有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是交建股份。这家公司在2019年10月上市。这是一家以基建工程建设为主的企业,主要从事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市政工程等业务。

交建股份的上市主体是安徽省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乍听上去似乎像是一家国企,但穿透后又是俞发祥为实控人的民企。

媒体报道称,交建股份在2023年曾尝试转向光伏领域但最终并未成功,今年又转而聚焦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进口销售及深加工业务。

手握两家上市公司,业务之间并无关联,同时覆盖多个领域,俞发祥的操作,颇有一些早年资本市场庄家的“玩法”。

上述人士坦言,俞发祥经历过90年代海南地产开发最火热的时期,同时海南金融证券市场也是国内最早和最市场化的地区,因此具备资本运作气息也并不意外。

对于祥源控股此番收购海昌海洋公园,中国策划研究院文旅分院常务副院长秦智勇认为,这场收并购对于双方而言,资本结合的考量因素更多:“但从运营的角度而言,全国的主题公园发展都存在难度,业绩处于增长乏力的态势。祥源入股海昌,从业务本身而言,是山岳型景区和海洋主题乐园景区,在业态和场景上,会慢慢形成互补发展。”

秦智勇认为,主题乐园存在客单价较高的问题,但当下进入的文旅行业进入大众旅游的时期,不少平替项目会形成竞争,这就使得主题乐园不得不去进行业务纾困:“至于能否解决经营困境的问题,还是在于双方业态能否融合。”

随着海昌海洋公园正式易主,这家国内海洋主题公园企业,已经进入新的叙事时代。未来等待它的,是一场“山川与海洋”的资源互补,还是又一次资本游戏,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Source lin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