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突如其来的调整,基金经理认为,此次波动主要受海外扰动以及“长假效应”下的短期资金获利了结影响,但行业高景气度与基本面均未发生变化。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三季报等时点临近,有望为四季度行情注入催化剂。长期来看,创新药市场的驱动逻辑有望从情绪修复转向基本面验证,真正具备商业化与出海能力的公司将是未来赢家。
受短期资金波动与海外政策扰动影响
10月9日及10月10日,港股创新药板块剧烈震荡,港股创新药(HKD)指数(931787)分别下跌5.84%、3.13%,与国庆假期期间港股创新药板块股票的上涨形成鲜明反差。10月10日,药明生物、昭衍新药等多只热门港股创新药板块个股跌超7%,荣昌生物、诺诚健华跌超10%。
9月上旬以来,港股创新药指数陷入震荡区间,近一个月跌幅超过7%。不过,该指数今年以来涨幅仍翻倍。
基金经理认为,港股创新药板块本轮回调本质上是“长假效应”与短期资金流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行业基本面恶化。
广发基金基金经理刘杰表示,这一走势延续此前的假期市场规律,即港股假期不休市大涨,临近假期尾部或假期后出现回调。此次港股创新药国庆假期期间大涨而假期后大跌,或受到短期资金扰动。但总体上看,波动并未改变创新药产业的长期核心逻辑。
平安基金基金经理周思聪表示,尽管港股创新药板块再次下跌,但基本面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周思聪称,国庆假期期间,辉瑞等海外大型药企主动响应美国药价政策,美股跨国公司(MNC)涨势良好,进而带动国庆假期期间港股创新药大涨。但此次美国药价降价政策仅影响中间渠道商利益,对大型药企出厂价无实质冲击。此外,政策多数条款2026年才开始执行,对大型药企而言短期业绩影响很小,长期还可能通过灵活政策得到改善,具备腾挪和结构优化空间。这一政策对中国创新药企形成利好,强化了大型药企用BD(商务拓展)补管线、用成本更优资产对冲价格压力的动机,具备性价比的中国资产成为选择之一。
针对近期创新药BD落地之后股价往往不涨反跌的情况,周思聪认为,根源在于市场预期透支。“当前BD交易的首付款、总包金额均符合行业预期,只是前期部分大额交易提升了市场心理预期,导致出现兑现即回调的行情。”周思聪表示,对外授权的大趋势没有变化,BD落地是长时间维度的趋势,建议更多关注产品的临床数据和竞争格局,重视真正创新的标的。
有望出现数据与业绩的双重催化
经历了近两个月的震荡和调整后,创新药行情呈现从情绪驱动的修复转向基本面驱动的增长。周思聪表示,下一阶段,产品已成药、有业绩,或产品临床阶段靠后、BD确定性强的中大型市值创新药企或将重获市场关注。
展望第四季度,机构认为,创新药板块不乏积极催化因素。
周思聪表示,一方面是数据催化,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2025)将于10月17日—21日在德国柏林举办,将有23项来自中国的研究入选最新突破摘要(LBA)。二是三季报催化,逐季度兑现的业绩报表将逐步夯实创新药个股的价值基础。伴随着大量创新药纳入医保,国产创新药进入业绩释放周期。
尽管短期承压,但在产业趋势、政策趋势、宏观环境都较为有利的背景下,机构继续看好创新药行情。
华宝基金基金经理丰晨成表示,目前创新药投资已经进入Alpha阶段,选股因子开始大于Beta,市场会逐步回归真正有临床价值且能真实兑现业绩的龙头品种。创新药板块短期的市场调整,反而可能给真正质优的创新药企业标的提供一次难得的买点。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BD总金额达到660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刘杰表示,今年以来,MNC(跨国药企)“资产荒”造就创新药对外BD高峰,叠加美国医药行业的降本增效策略,中美BD合作加速。
刘杰称,其背景,一方面是MNC正面临专利到期以及创新药部分赛道可能诞生改变行业规则的疗法,因此需要向全球临床管线数量第二的中国市场寻求合适的管线;另一方面是部分中国企业已在某些创新药领域取得了世界级创新的分子设计,中国工程师的高效以及相对低成本,使得国内药企在全球竞争中具备相对优势。
周思聪表示,未来,市场叙事将从广泛的估值重估转向基本面驱动。未来的赢家将是能成功将科学创新转化为国内外商业成果的部分公司,市场也将更加严苛地审视这些公司的临床数据、销售财报和BD交易质量。在标的选择方面,继续看好国内商业化主线和海外出海主线,建议优先关注两者兼备的公司。